□ 李金枝 本报记者 吴健芳
“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石圳村,只见这里群山环抱,七星溪蜿蜒流淌,清澈见底。村里石圳湾景区的中华紫薇园里,满园的紫薇花争奇斗艳,吸引着游客徜徉其中,拍照留念。
紫薇花是政和县县花,该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紫薇花种植历史。而石圳村的种植历史,也可以追溯到明朝。近年来,石圳村大力传承紫薇文化,发展紫薇旅游产业,举办紫薇文化旅游节,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也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路。
“石圳村是一个有着500多人口的自然村。明清时期,这里曾是交通要塞,商贾云集。”石圳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袁云机说,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被留了下来。
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经商,留守的大多是孤寡老人和儿童。村里一名老人回忆说,“2013年前,村里的财政收入几乎为零。村里的道路交通无人修整,垃圾满地,是出了名的‘垃圾村’。”
2013年9月,政和县开始建设美丽乡村。袁云机便联合村里9名姐妹,成立了石圳“巾帼美丽家园建设理事会”,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用3个多月时间,让废弃几十年的沟渠重新疏通,让村头巷尾变干净了。
时任政和县委书记、曾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廖俊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赞扬袁云机说:“你们十姐妹带了个好头!村子干净了,下一步要让村子绿起来,结合古码头文化建设生态村;活起来,引进适合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就业;游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有了县委书记的鼓励,十姐妹的干劲更足了:用竹子筑围栏种花草,用鹅卵石铺巷道,对村庄进行绿化、对立面进行改造,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对石圳古码头、古水渠、古巷道、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修复,让古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美景重见天日。
为了进一步做大紫薇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2015年,石屯镇启动了“中华紫薇园”建设。石屯镇党委书记曹斌介绍,“中华紫薇园”占地面积550余亩,分一、二期,其中一期就在石圳村。“2016年7月,一期项目开园当天,吸引游客三万人。”
为了提升紫薇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2016年起,“爱在政和”中华紫薇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连续在石圳村举办。该文化旅游节将紫薇花与政和白茶文化、朱子文化相结合,着力推介石圳村当地的乡村旅游。截至目前,中华紫薇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4届,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左右,成为当地一张靓丽名片。
在该文化旅游节带动下,石圳村“活”起来了,并形成了“赏紫薇、品白茶、寻朱子、学俊波”的独有旅游文化特色。
“在石圳村,目前生态种植白茶200亩,年产量25吨,产值100万元。”袁云机介绍,近年来,石圳村着力推动白茶一条街改造,打造了白茶文化广场、白茶博物馆、白茶作坊、白茶体验园和白茶观赏园等项目,创建集生态高效农业、茶叶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茶文化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白茶主题小镇。
此外,石圳村还启动建设朱子文化项目,计划总投资1.3亿元建设朱子书院、朱子书屋、朱子文化夏令营、朱子文化长廊和宋朝风情体验区等。“项目建成后,将在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底蕴的同时,带动研学旅游发展,增加旅游收入。”袁云机说。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石圳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不少村民开始返乡创业,共享发展红利。
吴孝丹和爱人黄孙超,原在外地做茶业和茶具生意,看到村里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便回家乡开起了“袁氏酒坊”。酒坊除了卖自家酿的米酒外,还开发了纯手工烧制的仙草冻,成为游客来石圳旅游的必选小吃之一。“看到村里越来越美丽,我们感到很骄傲和自豪。”吴孝丹说。
2015年以来,石圳村先后联合建设了葡萄和草莓采摘园,成立了石圳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石圳湾农业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成为不出家门的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袁云机说。
“一花引来百花香。”紫薇花带动相关产业遍地开花。石圳村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2017年,石圳村的贫困户就已全部实现脱贫。据统计,2019年石圳村接待游客29万人次,村财政增收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