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强 供图<图虫网
迂回曲折的盘山路窄而陡,三三两两的自行车骑手在绿树浓荫的盘山路上矫健地骑行,以明十三陵为主题的环形骑游线路涵盖了4个开放的明陵景区和所有尚未开放的皇家陵寝,被称为“经典皇陵骑游绿道”,以春饼宴闻名的康陵村便在这条线路上。
绿道旁边间或有几个造型别致的提示牌,内容除了安全防护外还有两句充满哲理的话语:一个人可以骑得更快,一群人可以骑得更远。骑行如此,守陵亦如此。十三陵之一的康陵建成后,最初的守陵人只有两户人家,一家姓赵,一家姓王。面对盗匪、野兽及自然灾害,两户人家的力量太单薄了。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年的赵家和王家在垦荒耕种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增加人丁,经过几百年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一个守陵人的村落。从最初的2户到如今的76户,康陵成就了康陵村,而康陵村也一如既往地守护着康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康陵,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陵墓,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4月开始修建。陵寝由神道、陵宫、外部附属建筑构成。神道上建有五空桥、三空桥及神功圣德碑亭。陵宫前方后圆,前面是两进院落,后面是圆形宝城,冢在城内,形似自然隆起。陵宫外的附属建筑有宰牲亭、神马房、神厨等。
据说,在目前发现的十三座明代陵墓中,康陵是砖碑铭文最多的,但我看到的却是一派破败景象。神道口的无字碑被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围着,神道方砖破损,凹凸不平,杂草从砖缝里生长出来,陵宫的门锁着,宫门及门柱色彩暗淡,唯有门前的古槐依然枝繁叶茂,摇曳生姿。
从康陵向东南行走500米便是守陵人的村落。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垒砌而成的监墙将村子围起来,看上去犹如一座方形城堡,村民都住在城内。古墙基本保存完好,向阳的墙面上长着些杂草。村口影壁旁的两株古槐高大粗壮,枝叶茂盛,树下围着红色栅栏,树身上系着红色绸带,或许因为并肩而立,被称作夫妻槐。而村中央那株霸气十足的古银杏,被村民们称作帝王树。夫妻槐树龄800年,帝王树树龄上千年,都是国家一级保护树木。当地有一种说法:先有帝王树,后有康陵宫,再有康陵监。由此可见,帝王树与夫妻槐的历史比康陵及康陵村的历史久远得多。
纵横交错的街巷里,随处可见经营春饼宴的农家院。正德春饼宴是康陵村的民俗旅游品牌,是这个小山村的一张名片。从明朝正德年间的御用食品,到成为民间传统美食,春饼已有500年历史。康陵村的春饼沿袭了宫廷制作工艺,以烫面烙成,薄如蝉翼,口感筋道。吃时将双层揭开,可以“隔饼看菜”。
在帝王树下,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告诉我,康陵村的春饼是最正宗、最地道的。过去,吃春饼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店家派人送菜到家,就像现在的外卖。盒子里分格码放酱肘子、酱口条、酱驴肉等荤菜,另配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等几样家常小炒,用春饼一卷,吃起来真是神仙般的享受。老人说得眉飞色舞,我听得垂涎欲滴。几百年来,正德春饼宴在这个古老的小山村世代相传,北方风味与淮扬精神相融合,成就了餐桌上的文化景观。
走到村边的“村mall”时,一尊农夫赶牛犁地的铜像及铜像旁边金灿灿的谷仓令我眼前一亮。店员告诉我,康陵村的“村mall”概念民俗旅游体验店在北京市是第一家,分为八九个房间,每个房间门口都挂着不同标识的牌匾——山货铺、杂货铺、米面行、豆腐坊等,应有尽有。店铺里出售的所有商品均为本地特产,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推碾子、磨豆腐、井绳打水、酿酒等农事乐趣。
如果说皇陵文化与农耕文明是康陵村的根,那么这条根滋养了大山深处一代又一代守陵人。
Tips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地区(泰燕路)
美食:春饼宴、炸糕、荞麦面
昌平站
昌平站位于北京市昌平城区西部。车站设计融入中式建筑屋檐、窗格、城墙等元素,以“古韵雄关盛世太平”为设计理念,应用严谨的对称式构图,以独具魅力的传统屋顶和砖墙为基调演化抽象。建筑造型与汉字中的“平”字相吻合,取“盛世太平”之意,追求中正、平和、安定的天人合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