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3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旅扶贫画卷

——文化和旅游部助力静乐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为山西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吕梁山片区集中扶持县、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之一,静乐县脱贫攻坚可谓任重而道远。

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始终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把帮扶定点扶贫县脱贫摘帽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加强帮扶力度,创新工作方式,细化工作举措,明确目标任务,有效衔接、分步推进、全力攻坚。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自1995年定点帮扶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以来,先后派出23批工作队、27位干部,一年接一年,一批接一批,始终将“扶贫、扶志、扶智”三结合,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照“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具体标准,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开展专项帮扶工作,助力静乐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举旗定向 深情点亮“帮扶灯”

定点帮扶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先后来到静乐县,调研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静乐县脱贫攻坚服务中心,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观摩静乐剪纸的现场制作,查看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服务内容,实地走访爱乐希望小学,向学校捐赠少儿类图书。调研期间,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一项项细算收入内容,询问增收办法,了解脱贫进展。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年度扶贫工作,始终要求部系统各级各部门要把党中央的要求扎扎实实落实到位。几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始终坚持文化扶贫是扶贫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与扶志紧密结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将丰厚的文化资源变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倾斜扶持地方剧团发展,开展中央剧团送文化下乡和人员培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文化力量,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文化产业,突出创意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文化培根 打出帮扶“组合拳”

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投资建设了爱乐等3所希望小学、静乐县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并捐助了配套设施;维修了静乐文庙、净居寺两处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持续推进“烛光工程”;每年开展捐赠活动,投放大量文化设施设备;1999年为328名民办教师每人支助500元的救助金,为学生支助1万双过冬棉鞋;2000年为全县218名民办教师再次每人支助500元,为学生捐赠图书3万余册;2001年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的“小莉图书室”在静乐康家会中学落户;引入“蒲公英花开”在静乐县建校,开展接对支助活动,有400余名贫困学生得到帮助。

“文化下乡”从未间断。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京剧院等单位的近百位著名表演艺术家不间断地来静乐县,组织“文化迎春艺术为民”“阔步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红色记忆》音乐会”等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创作机构的书画名家、专家学者以举办笔会、讲座、赠送书画作品、写春联等形式到静乐县“送文化”,为群众献上了一次又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精神食粮。

在“送文化”的基础上,发挥文化和旅游部在静乐县脱贫攻坚中“扶志”“扶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继续丰富帮扶方式、扩大帮扶内涵,以更加鲜活的内容、更加及时的手段、更加长远的立意,实施“种文化”帮扶,通过深入一线的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活动,邀请文化和旅游部直属院团文艺队伍专程进驻静乐县开设课程、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培训、“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山西静乐县)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培训计划”培训、“山西省公共数字文化——静乐·娄烦专题培训班暨春雨工程公共数字文化走基层”培训等工作开辟了“种文化”的“第一战场”。2019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静乐县签署结对帮扶合作协议,变“送艺术”为“种艺术”,定期派出专业人员对静乐县的学生合唱团、教师合唱团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帮助静乐县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改革,加强艺术类考生的专业教学工作和艺术教师培训。

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李克老师为代表的老艺术家志愿者组建“教师合唱团”,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老同志志愿服务队对静乐县的艺术教师开展“义务输血”培训,帮助大家免费“进修”,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开展“文化深植、艺术生根”文化精准扶贫系列培训,一批批优秀艺术家专程辅导静乐县学生、教师、园林工人、环卫工人、政法干警、老年合唱团等,培训内容涉及声乐、舞蹈、京剧等方面的专程辅导,培训人数累计500余人次。

文非互动 助力脱贫“增亮点”

2017年10月,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这是全国第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后,各级领导重视,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承办了由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的“年画重回春节”主体展览活动、“言好事 降吉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年画精品展”,拉开了全国区域内“年画重回春节”主体展览活动的序幕;工作站派员工先后赴故宫参观文创产品展览和参加苏州“‘锦绣中华’振兴传统工艺苏绣论坛”,静乐县40名剪纸非遗传承人赴中央美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参加了工作站在原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举办的“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干部培训班”,2019年举办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静乐道情培训”,培训70余人次,这些对静乐非遗项目传承面的扩大和传承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3月,静乐剪纸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互动教育巡展;6月,静乐剪纸在福州互动教育巡展;9月,静乐剪纸在湖南长沙、山西忻州互动教育巡展;10月,静乐剪纸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展出;11月,静乐剪纸在西安汉景帝陵博物馆互动教育巡展,参加了“中国国际旅游节”展出;2020年1月,静乐剪纸在天津滨海美术馆展出。

引导剪纸艺人发展非遗产业工作坊、合作社,吸引和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剪纸产业。2015年成立了静乐汾源传统剪纸艺术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了静乐县金手艺剪纸专业合作社;2019年以来,市级非遗项目静乐响工、静乐道情在丰富静乐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带动了约300户贫困户脱贫;2019年12月,静乐豆腐、静乐土豆宴也被列入了忻州市非遗项目,非遗在传承的同时还带动了约80户就业,真正实现了非遗助力脱贫攻坚。

2019年8月29日,邀请山西省文物局巡视员刘正辉到静乐县进行调研,并先后到丰润镇静居寺石窟、苏坊石窟、赵王城城址、赤泥洼乡唐碑亭进行考察。在静居寺石窟调研时发现,该石窟群有石刻文字,这种规制的石窟群并不多见,石刻文字的释义对反映静居寺石窟的修建时代、重大事件记载有重要意义。赤泥洼乡下马城村中的唐碑亭是唐代中期的石碑,目前在山西省仅有两座。调研后,静乐县根据调研情况召开静乐县文物安全防范工作会议,并向山西省、忻州市文物部门申报《静乐县石窟群和古墓葬保护工程工作方案》。2019年10月,静乐县静居寺石窟和静乐县文庙被评为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争取资金 旅游扶贫“强根基”

协调有关部门对静乐县的帮扶项目资金,将龙池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静乐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静乐县岑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静乐县悬钟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静乐县庆鲁沟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完成静乐县台骀景区项目的可研报告,并向国土部门提交了11个景区(点)的规划选址测绘任务和2035年前用地需求说明,截至目前,申请这两个文旅项目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亿元;从故宫拍卖资金中拨付500万元,用于支持静乐县脱贫工作;出资100万元支持静乐县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出资15万元,为静乐县建设音乐教室;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出资20万元,资助静乐县40名贫困大学生;做好国家太行山旅游发展规划工作,按照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要求,向省、市文旅部门申报《静乐县太行山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组织开展文化旅游扶贫培训和宣传推介活动。先后组织静乐县297名文旅从业人员参加了8次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培训班和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举办的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增强四力,推动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专题培训班;组织静乐县特色商品参加义乌“第11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参加“2019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并将自驾游项目视频短片向参加博览会的参展商进行推介;在天津召开“山西忻州航空旅游(天津)推荐会”,邀请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和天津市河西区及天津泰达等单位领导出席,100多家旅行社参加推荐会。

创新引领 党建扶贫“增活力”

近年来,挂职干部积极协调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和机关党委研究党建扶贫,开展党建“一对一”结对帮扶静乐县娘子神乡工作。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由文化和旅游部机关党委主办,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承办,邀请静乐县贫困小学生来京开展“不忘初心,圆梦北京”夏令营活动。2019年7月15日至7月19日,静乐县童声合唱团参加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主办的“2019中国童声合唱团提升计划”夏令营。在京期间,静乐小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国第九届少年儿童艺术节”,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领导的肯定。

打造务实的“消费扶贫”。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国银行“公益中国”精准扶贫共享平台合作,推出了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推销农产品、助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消费扶贫的“公益文旅”频道。从2019年5月开始,文化和旅游部工会组织机关职工购买定点扶贫县农产品、机关食堂采购定点扶贫县农产品工作,同时负责组织协调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直属单位后勤部门定期集中实施定点扶贫县特色农产品的采购工作。征集静乐县重点推介产品,用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设立产品直销店、举行宣传推广活动,助力消费扶贫。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公益文旅”频道采购和协助销售静乐县农产品88.6万元。

结合“脱贫成效整改”和“百日决战部署”开展专项督查,挂职干部带领文旅部门相关人员逐乡指导14个乡镇349个村,全面完善提升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水平;全面启动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县级总馆、乡镇分馆、村级服务点联动服务,同组织、同参与,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结合乡村古庙会、传统节庆,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和旅游艺术节,融合渗透贫困户和脱贫带头人自立自强、不甘贫困、乐于奉献的优秀德孝文化的宣传、表彰和事迹宣讲,发挥文化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带动精神扶贫。

始于1995年的静乐扶贫,到2020年正好25年。25年栉风沐雨真扶贫,25年呕心沥血促发展,25年鞠躬尽瘁为人民,25年“送文化”变“种文化”。从理念入手,从少年启蒙,从风气引领,从人才培育,变授“鱼”为授“渔”,谋厚积而薄发,将文化扶贫之根深深扎在了静乐大地上,逐渐汇聚起“文化事业领航——文旅产业培育——合力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静乐县迎来了县城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形象显著改观,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国最美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藜麦之乡”等多项荣誉。静乐不再是贫困的代名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更加令人欢欣鼓舞的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静乐县于2020年2月2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宣布退出贫困县行列,静乐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2020-07-13 ——文化和旅游部助力静乐打赢脱贫攻坚战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46618.html 1 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旅扶贫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