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对于中国长城的修复事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984年7月5日,《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北京日报》《北京日报郊区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单位发起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对《北京晚报》记者说:“这是一个好的活动,是个大好事”,并欣然命笔,为这次活动题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同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再次为此活动题词,助推活动走向高潮。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国际有关机构组织的大力支持。全国有30个省区市及港澳地区数千万人踊跃参与赞助活动。巴基斯坦、法国、德国等26个国家的团体、友人和侨胞们也积极赞助。1984年至1986年间,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使用部分赞助资金,对9座敌楼及1869米城墙进行了修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持续至今,赞助活动所体现的重要意义将与长城一起光耀千秋。
如今,36年已过。2020年7月5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启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36周年纪念活动,意在为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站在这一历史起点上,回顾八达岭长城景区发展建设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北京市提出长城文化带建设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修复长城、保护长城、研究长城、宣传长城、利用长城,让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成为新一代八达岭长城人光荣而艰巨的责任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是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华夏文明的灿烂瑰宝。八达岭长城是延庆区长城文化带“一园、两河、三线、四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中,八达岭长城的修复、保护和发展,对于突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有着重要作用,也必然会对今后的文旅融合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为深入推进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八达岭特区办事处遵循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涵养并重原则,不断推进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升级和生态景观打造等多项工作,以八达岭长城文化挖掘为主线,以各种文化载体来丰富八达岭长城的国际属性、民族属性和学术属性,以推动长城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动景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保护长城 把遗产留给子孙
长城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无数辛勤汗水和非凡智慧,积淀了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使在自然状态下保存了2000多年的古长城遗址能够更长久、更完整地流传给子孙后代,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八达岭长城的保护修复之路,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之路。在各级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从不断提升文物本体保护力度,到捋顺行政管理、疏解游客、订立法规等层面,对长城遗产进行全面立体的保护,切实保证把长城遗产留给子孙。
与时俱进,将长城修复进行到底。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风雨的侵蚀、战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破坏,八达岭长城残垣断壁间杂草丛生。新中国成立以后,长城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先生提议“修复八达岭长城,对外接待中外游人”开始,开启了八达岭长城修复之路。从1953年到1983年,在国家以及市级部门资金的支持下,八达岭长城分别在1953年、1955年、1957年、1961年和1983年对长城的关城东西两平台、南北四个墙台敌台、北四到北六等处城墙墙台进行了恢复修建。
1984年7月,由《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北京日报》等联合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八达岭长城的修复事业开启了崭新的一页。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习仲勋的题词,把赞助活动推向高潮。同年,即利用赞助款修复八达岭长城北六楼至北八楼段长城334米,敌台2座。1985年,修复八达岭南五至南六城台,修复八达岭长城北九至北十城台及边墙。同年,贵州省3000万各族人民筹集赞助款,修复南四楼至南七楼段长城426米,墙台、敌台3座。1986年,修复北十楼至十二楼段长城578米,墙台、敌台2座。
仅活动开展10年间,参加赞助的个人有50余万人,单位团体近10万个,各种捐赠折合人民币2800万元,先后修复长城墙体6000多米,敌楼、城台20余个,是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社会赞助活动。
进入到21世纪,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自筹或利用财政资金,继续对开放段长城抢救性维修和复建,对未开放段长城进行抢险加固,全面启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及避雷设施项目、消防工程项目,共完成了国宝段南十六楼半至北十九楼共计长度7441米的保护修缮,其中从南七楼至北十二楼共计3741米向游人开放。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南八楼至南十六楼修复保护工程和数字视频系统工程。2019年完成《长城—八达岭景区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扩容增效,三段长城归一合体。2019年6月,八达岭水关长城和古长城并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统一管理,水关长城为八达岭长城的东段,古长城为八达岭长城的西大门,同属于八达岭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统一管理后,八达岭景区的长城保护长度和游览面积大幅增加,这不仅大幅提高了游客的体验质量和舒适度,而且长城文物保护力度也将全面加强。
限流预约,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为了切实保护长城文物,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和游览舒适性,2019年6月1日,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实施全网络实名制预约售票,执行日最佳游客承载量是6.5万人次,成为全国首个试点预约限流的长城景区。严格执行限流预约措施一年以来,“削峰填谷”效应凸显,售票窗口和检票通道排队过长、关键节点人员密集、游客旅游体验不佳等顽疾基本得到了解决。
修订《办法》,严惩不文明行为。保护文物,人人有责。长期以来,在城墙上刻划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2020年3月24日,因为疫情关闭两个月的八达岭长城景区有序恢复开园,但在开园首日就被曝光发生了城墙上刻字的不文明行为。4月6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实施了《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和《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惩戒办法》强化对违法和不文明行为的惩戒、监督和管理。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将八达岭长城开放区域细分为16个“微网格”,要求管理“横到边、纵到底、责任落实到人”。《惩戒办法》《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八达岭长城的文物保护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效遏制了不文明行为,切实加强了游客保护长城、文明游览的责任感。
二、强化景区管理 高站位护航文物
八达岭长城景区做实做细做精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科学布局,以“壮士断腕”的魄力精准施策,深入推动景区各项事业改革。
打通过境线,实现“封闭”管理。长期起来,110辅线横穿八达岭关城,这不仅影响长城文物的安全,而且对长城主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众多文物专家的呼吁下,2007年北京市相关部门批准建设八达岭过境路。过境路全长7.2公里,其中2.6公里为地下隧道,从长城底下穿过,完全避开了八达岭长城景区核心区,工程总投资3.4亿元。过境线工程于2010年完工,对保护八达岭长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改造停车场,优化交通服务。黑龙潭停车场和岔西停车场是距离景区最近的两个停车场,近年来,景区完成黑龙潭停车场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内容包括重新铺设停车场路面、增加停车位数量等。此外,在停车场内增设监控系统、广播系统等设备设施,从而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停车环境。岔西停车场升级改造工程结合景区实际,本着最大化的原则,车位由1000多个增加到2000多个。
提升基建设施,营造优质环境。近年来,坚持“文物保护为先导、游客安全为第一”的原则,景区将基建工程作为景区的重点折子工程,一直在不断提升推进。建设城楼铁梯及周边应急疏散通道,拓宽城楼之间的便道,增设安全护栏,在城上与便道间架设疏散铁梯;完成西门外和平园景观建设和荣誉墙改造工程,推进八达岭长城景区友谊林至北五楼应急疏散及消防通道改造等。完成八达岭长城景区汛期安全隐患整改、S216道路沿线环境整治等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景区持续优化环境。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喜迎“世园会”“冬奥会”等大型花坛摆放,推进北城彩叶景观林种植工程,推进垃圾分类等工作,经过多年建设改造,景区基础设施大大提高,在给游客营造安全便利的旅游环境的同时,也更能实现对景区环境和生态的有效保护。
全方位特色安保,确保秩序井然。八达岭长城景区致力于营造安全的政治环境、有序的游览环境、稳定的营商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为此,景区组建200余人的保安队伍,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自此,八达岭长城景区形成了自有综合管理、武警巡逻执勤、公安特警执法和保安服务保障四大安全保障力量。
筹建智慧旅游系统,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管理大变革。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发展,与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合作,编制完成了《延庆生态旅游智慧服务系统建设规划》《八达岭长城数字景区的总体规划》,启动了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建设了基础网络、景区视频监控系统、电台指挥系统等。安装400多个摄像头组成的监控系统,无人机开展文化遗产监测,加强文物保护、秩序维护和设施使用的监控,提高管理水平。
创建长城数字化档案,探索“数字长城”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对地观测、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试点建设关城西平台至北二楼数字档案示范工程;以八达岭长城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为抓手,实现遗产要素的自动分割、数量、尺寸、材质等自动分类与统计,推动八达岭长城数字化“四有”档案建设;以长城防御体系为中心,整合八达岭长城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构建八达岭长城遗产要素信息资源库,突出遗产保护核心,实现八达岭长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升级改造。为更好地收藏、保护、展示长城文物,将长城在民族融合、保护利用、“元首文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历史更加充分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职能,2020年正式启动中国长城博物馆升级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项目,预计项目实施周期3年。全新的中国长城博物馆区域将成为八达岭长城景区的重要文化地标及北京长城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诠释场所。
三、发挥特色优势 弘扬传播长城精神
长城最突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优秀代表,自是更将弘扬传播长城精神视为首要责任。
长城聚首,“元首文化”独领风骚。1954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了八达岭长城,这是万里长城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自此,八达岭成为中国政府重要的国事礼宾场所,曾被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称赞为“新中国外交史上永恒的丰碑”。迄今为止,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中外游人超2亿人次,并先后有525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8000多位部长级官员以及众多的风云人物登临。他们相聚于长城之上,在这里留下足迹和微笑,留下对伟大长城的惊叹,对中华文化的赞美。
文化活动,彰显长城凝聚力量。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八达岭长城景区的一年四季都不寂寞,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轮番在此上演。
八达岭点亮了“联合国蓝”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奥运火炬传递、残奥会吉祥物发布、“全国新年群众登高健身活动”、2019北京世园会会徽和吉祥物发布会、跨年迎新倒计时活动、“我爱你中国”主题灯光秀活动、长城国际学术论坛等百余项大中型活动在此举行。以2019年为例,景区先后举办了“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政要与八达岭长城友好往来主题展、2019北京八达岭长城文化节、“我爱你中国”灯光秀、MV《爱我中华》和快闪《我和我的祖国》等众多活动,共计900多万中外游客参与,在长城之上深刻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巨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长城文化研究走在时代前沿。多年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格外重视长城文化学术研究,联合东北大学成立中国长城研究院八达岭长城教科研基地。在中国长城学会等有关单位的指导下,举办过很多有重大成果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仅2019年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就举办了“2019中国长城文化与影像传播研讨会”“2019八达岭长城文化高峰论坛”“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多场学术论坛活动,为传承弘扬长城文化贡献了“八达岭智慧”。
编撰出版,助推长城学术研究。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致力于长城文化和文物保护利用的研究,特别是随着长城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深入,长城国家公园建设提上日程,八达岭长城学术文化之路也持续创新发展。
由中国长城学会、延庆区委宣传部、中国长城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万里长城》刊物,自2000年创刊至今已出版70多期,共计10多万册。通过20年的努力,刊物在推动我国长城学术研究、长城保护、长城旅游和长城文化传播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指导全国长城事业发展、推动长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被国家图书馆录入了文献数据库。
多年来,八达岭长城结合时代要求,传播长城文化。纪念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成立30周年《八达岭特区志》、《长城聚首》元首画册、《中国长城》大型风光画册、《京畿屏障——北京长城历史与文化》系列丛书等30余部丛书编纂出版,把我国长城文化传播交流和长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今年以来,大型长城主题书籍《使者》正在筹备编撰中,新媒体以及多语种的出版传播方式助力长城文化国际化。
联动世园,情系冬奥。长城、世园会、冬奥会是延庆区的三张“金”名片。2019年4月28日,北京世园会在“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开幕。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结合“世界文化遗产地”“千万游人接待地”“首都北京接待服务窗口”等资源,在门票网络预售平台增设世园会购票链接,推出“八达岭+世园会”高端旅游线路。自预约限流实施以来,八达岭长城有序分流劝返未预约游客近20万人次,得益于“溢出效应”,世园会及民宿酒店等旅游业态也获利不少。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还与世园局运营公司举办研讨会,共同研发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推动“后世园”经济发展,为推动全域旅游做出示范。
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八达岭长城景区内先后举办过延庆区庆祝北京申办2022冬奥会举办庆祝活动、“从长城发出的邀请”——纪念北京申冬奥成功一周年活动、奥林匹克会旗“中国之旅”北京首场活动等。
2019年3月,八达岭旅游总公司索道公司服务保障冬奥会,抽调员工到湖北索道技工学校进行培训,结业后进入冬奥会施工场地开展服务保障工作,为冬奥添彩,为长城争光。
四、文旅融合 赋能长城发展新境界
中国旅游业发展40年来,八达岭长城也在文旅融合中积极探索、实践,并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八达岭长城景区正积极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大规划下谋发展,争做长城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的表率。
文化为魂,净化长城周边设施。在常年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八达岭长城景区以长城保护为先,以长城文化为核心,对景区的商业设施进行综合改造。完成商业设施整治后,在西门外建成了以“北门锁钥”为主题的长城文化广场,使长城200米范围保护区内得到了根本净化。2019年,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联合延庆区相关部门依法完成了青龙泉度假村区域内的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同时,以京张高铁八达岭地面站建设为契机,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牵头完成滚天沟区域内商业设施的腾退拆除工作。
文化街区,亮相古老长城脚下。由滚天沟方向通往关城广场登城口是一条登城步行通道,通道两侧曾为景区的商业街区。2019年,八达岭长城景区对曾经的商业街区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特色旅游文化街;2020年,全新的八达岭长城特色旅游文化街亮相。古色古香的长城古道,长城礼物店铺位列两侧,偶见展示当年长城脚下生活场景的景观小品,全新的著名节点景观解说设施,新安放的铜板刻字八达岭最新介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纪念碑等,所有的一切都似历史在诉说,让悠久的长城文化零距离走进每一位游客心中。
相约夜长城,体验别样“好汉之旅”。2020年6月6日,八达岭长城启动夜游项目。日暮黄昏时,漫步夜色长城文化街,在灯光的映衬下,长城古道静谧梦幻,古朴典雅。不远处群山之巅,一条炫彩玉龙蜿蜒盘旋,等着你去攀爬、赏玩。“夜游长城”项目是延庆区发展夜间经济的破题之举,也是景区在文旅融合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夜游长城”项目呈现出“辐射周边、带动一片”的旅游业态辐射效应,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长城文创,开启美好创意生活。目前,八达岭特色旅游文化街按照重点业态升级调整规划,文创区和餐饮区进行分区管理。文创区域内的7家商户率先完成提质升级工作,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全面、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八达岭长城景区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格外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截至目前,已经申请注册“八达岭长城文创”和“长城文创”商标,分别注册九大类、96小项商标商品及服务项目。此外,“长城内外”旅游平台,以长城为核心,引领游客深度游览延庆区,为全区重点景区、宾馆酒店、精品民宿住宿等实名制预约服务,在精准化服务游客的同时,带动延庆区整体区域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坚定文化自信出发,八达岭长城景区将不忘保护长城文物的初心,牢记弘扬长城文化使命,深入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长城文化带建设走实走深、行稳致远,努力建成八达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把古老的长城完整地留给子孙,让雄伟的长城阔步走向世界!
(申兵堂 郭丽华/文 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