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阿尔山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这里是老国有林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达86%。这片绿水青山,春有与冰雪相映盛开的杜鹃,夏有火山地貌的特殊容颜,秋有七彩的斑斓,冬有蓝天与白雪的悠然。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让阿尔山市面临着新的转型,2011年7月,阿尔山市被纳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阿尔山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开启了“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的独特脱贫之路。
守护绿水青山 让“绿”的底色更浓
阿尔山市自2002开始实施禁牧退耕,2012年在林区率先实施全面禁伐,实施“天保工程”1036余万亩、公益林管护29余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05余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0余万亩。牢牢守住“绿水青山”底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81.2%,绿色植被率达95%。这不仅让阿尔山市绿的底色更浓厚,更为阿尔山市积累起绿色财富。
同时,阿尔山市秉承“打开国门保护生态、看紧家门严守生态”理念,在蒙古国一侧组建了全国首支境外防扑火分队,筑牢中蒙边境森林草原生态防扑火线。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推行“水十条”、河长制、湖长制;坚决落实“土十条”,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抓实抓好“气十条”,四季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远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是大自然恩赐的“天然大氧吧”;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环保项目的投入力度,最大程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努力,一份成果。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77.86,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到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6%;从地表水水质达到三类以上,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从“特殊困难地区”到2019年4月正式退出国家贫困旗县序列,阿尔山市用一组组高附加值的数据,一项项固本筑基的绿色行动,不断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底色,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经济上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域旅游+五小经济” 让“富”的道路更宽
阿尔山市作为人口总量最小的国家贫困旗县,贫困面相对较小,共有建档立卡户581户1427人。结合本市市情,因地制宜落实“五个一批”工程,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和办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阿尔山市委、市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紧紧扭住旅游产业这一关键,探索形成“全域旅游+五小经济”模式,因户施策推广小种植、小养殖、小商业、小劳务和小合作五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到户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阿尔山市建档立卡家庭平均人均纯收入远超国家扶贫标准,平均达到了1.6万元以上,阿尔山市“旅游+扶贫”发展卓有成效。
与此同时,考虑到贫困群众的销售渠道有限,阿尔山市还探索践行“消费扶贫”理念,成立了阿尔山市乡乡农牧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建立消费扶贫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元渠道,不仅将本地贫困群众产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休闲绿色农业等产品和优质进口免税商品推广销售出去,还更广泛地动员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这既兼顾了市场化的特点和优势,也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责任感,有效地拓展了扶贫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扶贫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据阿尔山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宣传组长李东英介绍:“乡乡公司成立以来,在北京、呼和浩特、乌兰浩特等地共开设4处体验店,产品还进驻了北京‘百年老字号’东单市场,与银联、京东等多个网络销售平台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截至目前,已有60余种特色产品在北京、呼和浩特、乌兰浩特等地市场出售,与公司签订购销协议和劳务协议的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300元以上。随着供货渠道的进一步拓展,现已建立多条长期供货渠道,为签约建档立卡群众增收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定点帮扶 让“富”的力量更强
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决战贫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携手奋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为阿尔山市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对阿尔山市的文旅发展倾注了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部领导先后6次带队赴阿尔山市实地调研,各司局和直属单位先后20余次赴阿尔山市实地考察,落实文旅扶贫的工作任务。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派出两名挂职干部和两名驻村“第一书记”,接力助推阿尔山市在品牌创建、项目建设、智力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获得来自文旅行业源源不断的扶持和帮助。
阿尔山市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阿尔山市获批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成功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以及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名单,阿尔山市至蒙古国东方省、肯特省的3条边境旅游线路获得批复,旅游业态不断丰富。2017年2月,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4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阿尔山市的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帮助阿尔山市编制了《阿尔山市旅游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阿尔山旅游品质提升规划》《阿尔山市自驾游与露营发展专项规划》《阿尔山市冰雪旅游专项规划》《白狼镇林俗村旅游总体规划》《明水河镇西口村乡村旅游规划》等多个专业规划,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800余人次,为阿尔山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长久的智力支持。为切实加强项目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协调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支持阿尔山市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数据中心等基础建设,并支持阿尔山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项目获批27.9亿元授信资金,通过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助力阿尔山市旅游业的整体提升和快速发展。
针对阿尔山市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情况,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示范县建设工作,加强资源共享和统筹协调,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完善设施网络,提高服务效能,探索贫困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在国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和各专业文艺院团的帮助下,阿尔山市图书馆、文化馆工作得到了快速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活动得到了极大丰富。阿尔山市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认识和发掘,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狼林俗树皮画得到了北京服装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定点帮扶,产品设计、技艺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作品《12生肖系列》荣获2019年度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在帮扶带动下,项目从几近失传的边缘重焕生机,项目保护单位被认定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分红30余万元,成为文旅扶贫的典型案例。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白狼林俗树皮画入选 “非遗购物节——云探店”活动,专题宣传片在腾讯视频、微博、微视、快手、抖音等多媒体平台上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阿尔山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阿尔山市的文旅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宣传推广。阿尔山市多次赴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日本开展专题推介,《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旅游卫视、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也都宣传了阿尔山市文旅资源和重要活动。文化和旅游不仅成为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与“大靠山”,也将让阿尔山越来越闪耀。
织牢“三张网” 让“富”的底气更足
为切实扎牢兜底保障网,阿尔山市制订出台了多项规范性制度和文件。一方面为建档立卡户免费体检并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商业补充保险、建立政府保障基金,住院报销比例达80%以上的健康扶贫政策,让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建档立卡群众于志芳说:“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如果按原来的住院报销比例,我们真是看不起病啊,病一次,外债就多一些。”另一方面落实教育各项政策,每年及时发放学生补贴,从实际出发减轻建档立卡家庭的负担。截至目前,阿尔山市累计发放教育扶贫各类补助1826人次,总计198余万元,切实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上学难”的问题。
同时,保障饮用水安全和住房安全也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阿尔山市累计投资839.57万元用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并于2018年底对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进行普查并进行了专业检测。针对水质不达标的贫困户,通过打深水井、安装净水设备和设置集中供水点等方式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为了让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阿尔山市于2016年、2017年先后投入3006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225户501人建档立卡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确保搬迁稳得住、配套有产业,还规划建设了400亩林药间作基地,2019年已为易地搬迁贫困户每年分红303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四镇危旧房鉴定和维修改造工作,先后完成危旧房搬迁改造1963户,切实保障了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实现住有安居。
五岔沟镇居民赵芳东就是易地搬迁中的一员。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看着整洁的房间,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孩子一样上下打量这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拉着驻村干部的手激动地说:“我这回算是正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你们啊,我再也不用过漂泊的日子了。”在这搬迁楼内,他迎娶了新娘,如今,家里的女主人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两位新人的结婚照,阳光照进屋内,一个温馨小家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于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