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韩加君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还记得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吗?课文讲述的是驰名中外的“红井”的故事,它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与群众建立鱼水关系的历史见证。
我抵达瑞金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参观红井。当年读小学时,我是语文课代表,《吃水不忘挖井人》可全文背诵。这次来瑞金前做旅游攻略时,我又找出这篇课文,仅用了一个小时,我又可以背诵了。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这里遂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目前,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西瑞金革命纪念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01年,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经过大规模修缮后,已成为瑞金市重要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口毛主席带领乡亲们打的水井,如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井”,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大巴车载着我们来到沙洲坝后,我第一个跳下车,奔向红井。在去往红井的路旁,毛主席当年在沙洲坝带领乡亲们打井的情景,被艺术家雕刻成汉白玉雕塑,矗立在沙洲坝的大地上,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我神情庄重地走到红井旁边,只见很多身着红军军服的游客已将红井围得水泄不通,争相用木勺舀起井水大口品尝。我挤到红井旁,只见井口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石碑旁的红井里,清甜的井水汩汩而出,景区工作人员从井里打出了一桶桶井水。我深情地盛起一杯井水,缓缓地喝了一口,瞬间甜彻心扉。
红井旁,十几名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正在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原来,这是瑞金一所小学前来沙洲坝接受红色教育的孩子,他们是来红井参观并了解红井来龙去脉的。老师穿着红军军服,给少先队员们讲起了共产党、毛主席和红井的故事。
我悄悄加入少先队员们的队伍,认真仔细地倾听起来。红井直径1.7米,井深5.15米,井壁以鹅卵石砌成……老师娓娓道来,详细地介绍了红井的来龙去脉,让人深受震撼。
当年的沙洲坝是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百姓喝水也非常困难。当时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乡亲们就生活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前也有人想过挖井,可是他们一来穷,没人敢牵头,也无钱打井;二来迷信,听信风水先生说沙洲坝是条“旱龙”,如果挖井动了龙脉,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要遭殃,所以没人有勇气打井。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困扰,沙洲坝人祖祖辈辈喝水、洗衣、喂牲口都是用同一片池塘里的水。由于水源污染,乡亲们经常发生呕吐、腹泻等情况,有几户百姓家的孩子就是因为喝了脏塘水得病而丧失了幼小的生命,水的问题严重影响沙洲坝人的日常生活。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元太屋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都是池塘里的脏水,便把解决饮水难的问题挂在了心上,只要一有空,就带着警卫员小吴寻找为群众挖井的路径。
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带着小吴拿着锄头、铁锹来到池塘边找水源,被一早起来的老表看见了,于是毛主席领头挖井的事立即传遍了沙洲坝。只一会儿工夫,一大群乡亲就汇聚到了挖井的地方,人们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毛主席。那一刻,毛主席看出了挂在老表脸上的复杂表情,便对大伙说:“这几天工作忙,没工夫同大家商量挖井的事,今天才有点空,我就先找个有水源的地点定个位置,破个土。我知道你们迷信风水,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真要怪罪下来,就让他来找我好了。”一席话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并在主席的带领下开挖水井,没几天水井就挖好了。
为了让井水更清澈,毛主席还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群众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冽甘甜的井水。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一次次用砂石填塞这口水井,沙洲坝人民为护井与之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50年,瑞金人民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将其取名为“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红井里井水汩汩,让人动情。大家屏住了呼吸,像少先队员们一样,用心聆听着这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小贴士
地址: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
电话:0797—2511611
周边景点:叶坪、中华苏维埃纪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