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6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湖南文旅扶贫的“竹山模式”

□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题调研组

执笔:龙刻铭

3月中旬,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题调研组深入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老洞村就乡村文化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开展调研。竹山村、老洞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落后山村的神奇“裂变”,谱写了文旅扶贫可推广、可复制的崭新篇章。

竹山村、老洞村地处湘西地区腹地、凤凰县城西北,距离凤凰古城30公里,共有662户2808人,是纯苗族聚居村和古传统村落。这里曾经一度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较差,群众观念“守旧”,是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派出两轮扶贫工作队进驻老洞村、竹山村,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发挥行业优势,聚集各方力量,打造一村一景点、一组一主题、一户一场景,迅速将名不见经传的两个村变成了游客青睐的目的地。“竹山模式”的成效体现在“变”“实”“活”“惠”四个关键字上:变,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实,山村发展基础得到全面夯实;活,乡村文旅产业搅活“一池春水”;惠,贫困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老洞村、竹山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200元、1800元分别增长到5600元、5300元,贫困发生率由37.2%、21%下降至0.8%、0.6%,成功完成整村脱贫出列的目标任务。

一、“竹山模式”解析

竹山村、老洞村以文旅为主攻,闯出美丽战胜贫困新路子、走出乡村振兴新模式,创造了落后山村跨越发展的“奇迹”和新农村建设的“标杆”。其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四方面。

1.凝聚合力是“竹山模式”成功的根本。“竹山模式”有效将省文旅厅的引领力、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村民群众的向心力“三力”有机结合、科学整合,凝聚起求发展、促脱贫的磅礴力量。在引领力方面,省文旅厅瞄准打造文旅扶贫新样板,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厅领导经常进村入户调研,摸实情,抓调度,“手把手”指导、“实打实”推动,帮助整合资金、协调项目、解决难题,特别是文旅融合后,继续保持焦点不散、靶心不移,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在较短的时间迅速凝聚起全厅强大的帮扶力量,促成老洞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竹山村建成休闲度假村。在执行力方面,凤凰县委、县政府、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广泛动员村民群众,蹄急步稳推进村民培训,并以千麻公路通车为契机,聚集各方力量,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17天建成老洞露营基地,3个月建成苗岭无边界温泉游泳池、竹山乡居民宿和“爱在竹山”沉浸式体验景区。其中,老洞露营基地成为湖南省四个露营基地之一,陆续接待贵州铜仁、重庆秀山、湖南怀化、长沙等省内外游客。

2.对接市场是“竹山模式”成功的关键。省文旅厅积极牵线搭桥,先后邀请自驾友、OAD设计公司、美聚源、快居美、智成旅游等公司去村里“问诊把脉”,帮助谋划文旅扶贫“切入点”和相关项目工作。目前,两个村在成立老洞村旅游公司、竹山村旅游合作社的基础上,成功引进凤凰旅投公司,实现了与市场的有机嫁接,确保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凤凰旅投公司的进入成为“竹山模式”成功关键的一着棋。该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模式,立足山水、民情、民俗资源,挖掘苗家农耕、编织草鞋、纺纱、织布、婚嫁等民间习俗,让习俗文化在保护中得到合理利用,进而再造“实景”旅游产品,巧妙地将农村民居转化成文旅场景,较好地实现了将村内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

3.融合发展是“竹山模式”成功的基础。“竹山模式”不仅有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还有农业和旅游的融合,更有自然山水与民俗的融合、古老传统与时尚艺术的融合。两个村十分注重文物保护,陈渠珍公馆、麻家大院等20处文物得到保护维修、合理利用;十分注重文化再造,开发“实景”旅游产品,游客可在吃簸箕宴、舂碓、磨豆腐、学苗语、唱苗歌等过程中寻觅乡愁、愉悦心灵;十分注重文化创新,引进项目资金100万元,成立非遗产业合作社,建立家庭非遗作坊,20余名非遗传承人获得稳定收入。在农旅融合方面,竹山村种植优质油茶160亩、猕猴桃300亩、懒汉梨100亩;老洞村提出“一业带四园”思路,以乡村旅游为主业,成功开发两百亩高山荷园、百亩黄桃园、百亩奈李园、百亩金银花园,实现旅游与农业的有机融合,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涵。

4.群众参与是“竹山模式”成功的保障。村落变景区,村民变“演员”是“竹山模式”的真实写照。目前,“竹山乡居”租用村民住房44栋,每年每户租金3000元,并按三年递增5%的标准补助;安排村民务工42人,人均年收入可达2.7万元。建立竹山旅游合作社,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2个。签订建档立卡户委托帮扶协议书,每年每人享受固定收益160元,其中2019年每户分红300元。设立农村电子商务中心,拓宽蓝莓、黄桃、莲子、腊肉、苗绣等特色产品市场,让乡村农旅产品走出“山门”。老洞村推行“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开发荷花田210亩,农户入股定期参与分红,仅土地流转租金就增加收入6万元。此外,“竹山模式”还带动翻身村稻花鱼、下麻村鸡蛋、凉灯村黄酒等周边村寨10多种农产品销售。

二、可复制的经验

总结“竹山模式”经验、放大“竹山模式”效应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建议有条件、有资源、有潜力的地方把文旅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的有效之策来抓,找准突破口,点燃“导火索”,形成促发展、促脱贫的“裂变”效应。

一是观念要转变。当地村民群众思想僵化、观念落后是制约文旅扶贫的首要“瓶颈”。这些年,省文旅厅对症下药,先后安排村支两委、村民骨干和积极分子分批次赴省内长沙、永州、邵阳,省外山东、河南、四川、江浙等地开阔眼界,培育了一大批发展“带头人”。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当地党委政府、凤凰旅投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对村民开展全员培训,以上“夜校”、看电影等方式,“现身说法”,反复沟通,引导村民群众实现了思想大转变、行为大转移。同时,在执行层面也要转变观念。开始大家对老洞村、竹山村开展乡村文旅扶贫的决心不够、信心不足。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经过反复调研、多方做工作,成功促成各方统一了思想认识,激发了战贫困、促发展的“奋斗”精神。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当地党委政府、市场主体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度和敢打胜仗、善打胜仗、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硬是将昔日交通不便、基础很差,自我封闭、观念落后,无人看好、不敢想象的苗区山寨打造成如今文旅高度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的美丽乡村。

二是力量要整合。推进乡村发展必须综合发挥当地政府、市场主体、村民群众和社会的力量。当地党委、政府要主动引领文旅扶贫发展,将所要打造的村或地区纳入文旅发展全域规划、作为重要节点来打造,抓实抓好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整合部门项目和资金,让其快速倾斜、快速集结。在此基础上,要主动对接市场,主动融入市场,将乡村文旅开发和建设具体事项交由市场去做,坚持用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让其快速见成效。村民群众和社会力量是开展文旅扶贫的重要力量,有时甚至影响发展全局,必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文旅脱贫。

三是市场要对接。很多地方在脱贫攻坚中,在政府主导期间各项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到位,而一旦政府力量退出,则马上陷入“衰败”,极大可能出现“前功尽弃”。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功课做得不足、市场对接不够。凤凰县委、县政府、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十分注重培育市场,注重花真功、用真心,引进专业公司、专业团队,全面开启了对接市场、市场主导开发的新局面。目前,无论是景区定位,还是市场营销;无论是客源组织,还是文化挖掘,都按照市场需求、市场规律办事,实现了文旅产品建设、产业体系构建和市场营销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与客源地的紧密衔接,走出了一条符合文旅发展规律、切合当地实际的市场化道路。

四是机制要建好。老洞村建立了“文旅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级管理”方式、竹山村建立了“旅游合作社+农户”的“两级管理”方式。实践证明,两个村的管理方式能较好地兼顾村里、村民及市场运营主体的各方利益,尤其是能快速处理矛盾和协调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支持文旅开发、参与文旅开发。在有条件拟开展文旅扶贫的村或地区,建议村级层面要建立以村支两委为主的矛盾协调机制;以合作社为主的村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合作机制;以市场运营公司为主的开发运营机制,找准各方利益平衡点、契合点,形成全方位、稳步高效的运行机制。

五是利益要共享。着眼建立利益共同体,建议成立旅游发展等专业合作社,以寨内每户村民的民居、土地、山林、资金等作为股份,注入专业合作社,让村民自主结成利益联盟,把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村民变股民,实现盈利共享,风险共担。专业合作社可以代表村民群众,与市场开发主体合作开发,或代表集体争取村民利益。专业合作社还可以作为投资方,以资源入股,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经营,双方各持一定比例股权,收益实行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形成多方参与、风险共担、互利共赢机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2020-06-2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9458.html 1 湖南文旅扶贫的“竹山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