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恩亮
据报道,今年6月初,西安四府街多家商铺门头被换成黑底白字,此事一度引发热议。当地多家商户抱怨,联排商户的门头都是黑白色调,显得不吉利。有商户表示,此次改换门头由当地有关部门出资,商户没有掏钱。
此次政府出资更换商铺门头,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配合西安城墙文化,将该街区打造成一条示范街。既然如此,打造示范街,显然要注入与城墙文化相匹配的元素。而商铺更换的门头竟然是千篇一律的“黑底白字”。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黑底白字”一般与丧事有关。如果以这样的“门头文化”去表现西安城墙文化,这样的示范街有何示范意义?
事实上,“黑底白字”的门头横挂一条街,在其他城市早就有先例且结局也与西安相同,在遭公众吐槽后不得不进行整改。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这样的“瘆人门头”屡屡出现?笔者认为,这主要缘于决策者审美出了偏差。
“门头文化”不仅要兼顾城市观感、不同人的审美需求,还要兼顾地方文化特色。如果一味地追求一个模式的“黑底白字”,恐怕让公众找到一家银行或快餐店都很难,更别说有心思去欣赏这样的“门头文化”了。鉴于此,千篇一律的“黑底白字”门头,不仅有悖我国传统文化,有悖“百花齐放”的方针,更是无视城市观感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另外,如此“瘆人门头”挂满街头,也不排除是“面子工程”的变种。须知,西安城墙文化既不是这样的内涵,也不需要这样的“门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