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3日起至11月下旬,2020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以“传承非遗·文化惠民”为主题,将举办10期共计60场演出。本次“非遗周末聚”将按照精细、精致、精美和品质、品味、品牌的要求,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涵盖非遗剧目展演、非遗文创及活态技艺展示、旅游商品展销及项目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走出“非遗+扶贫”新路子。
据了解,今年的“非遗周末聚”将对“非遗周末聚走进景区”进行探索,实现贵州非遗与旅游的融合;积极打造“非遗经典节目传承培训平台、‘非遗文创+扶贫产品集聚’发展平台、非遗周末聚网络展销推介平台”三大平台,加大“非遗周末聚”网络化发展力度,不仅有视频直播,还有“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项目。
此外,贵州还将聚焦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打造“民族医药、传统体育”专场,通过打造“网络明星非遗才艺大赛”“最受网民欢迎非遗产品大赛”“非遗抖音大赛”等系列网络赛事,推动“非遗周末聚”年轻化、时尚化发展。
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自2016年举办以来,全省80多个县(市、区)的900多项非遗项目得到展示,已成为贵州“大文化助推大扶贫”战略和“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生动实践之一。
走进贵州,非遗助推文化大扶贫的实践路径,多姿多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源大省,“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就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2014年,贵州省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提出保护和发展的重点任务;2016年,结合全省“大扶贫”战略行动,出台《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配合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制订了《贵州省传统手工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极力探索贵州振兴传统工艺与脱贫攻坚互利共赢的创新性模式。此外,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继制订方案、计划、意见,将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将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助力脱贫攻坚紧密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顺应时代,肩挑保护与传承古老技艺的责任。贵州从政府层面出发,以多种创新形式,不仅挖掘了更多传承人,还培育了大量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人。
2013年,贵州出台《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2015年,出台《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实施以来,对全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在非遗传承人享受权利及承担义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实施锦绣计划,培养绣娘1万人”被列入贵州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保障,为贫困百姓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机遇。
2016年以来,贵州通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从培养大师级传承人、国内知名手工艺品设计师,到培养市场营销人员,再到开展传统村落贫困农户参与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在多个层次、多种方向开展培训工程,扩大了非遗的传承人群,提高他们传承和创新的能力,大幅度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
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贵州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共培训了10万余名传统手工艺人。
为产业优势,带动贫困户参与商品生产和经营,逐渐将传统的、作坊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进行壮大,形成产业,推动传统手工艺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成为带领群众依靠地方特色文化脱贫的中坚力量。
由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担任董事长的贵州省松桃梵净山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石丽平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松桃苗绣成为牵动全乡苗族人的产业,已销售到美国、韩国、日本等67个国家。苗绣还为易地扶贫搬迁的188万群众带来了新生活。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石丽平建立了100个易地扶贫工坊,传授苗绣技艺,带动40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2019年苗绣“绣”出了6000多万元。据了解,现在像松桃苗绣这样的技艺,在贵州已带动了50多万妇女就业。
生于1990年的杨昌芹,不仅是非遗传承人,也是致富带头人。她传承和发扬了贵州省级非遗项目赤水竹编,带动当地竹农脱贫致富奔小康。2012年,杨昌芹创立“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从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2019年公司产值达到1200万元,拥有20多个商标、12项发明专利。
据了解,在赤水,有20万人从事与竹相关的产业活动,已形成以生态竹产业为支撑的种植、加工、旅游等全产业链。很多人像杨昌芹一样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吃上“生态饭”,甩掉了“穷帽子”。而赤水竹编这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在助农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传承。
如今,多彩贵州大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之魂的文化产业追求的“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愿景日渐清晰,“文化扶贫”也正一步步地成就“美丽脱贫”。
据统计,目前贵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6名。不少传承人组建了自己的企业、工作室、合作社等,变资源优势
在黎平肇兴侗寨的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古色古香的装饰风格尽展高雅的魅力之蓝。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专
注于蜡画、织布、染布等技艺体验……据侗族靛染非遗传承人、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负责人陆勇妹介绍,体验馆已成为肇兴旅游的一大亮点,在丰富景区业态的同时,承担着传承展示侗族非遗文化的使命,并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近年来,体验馆累计接待文化考察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师生等6000多人次,接待旅行体验团超过200个、12万余人次;免费开展手工技艺培训30多期、1500余人次,为600多户贫困人口带来了增收的技能,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
在凯里麻塘,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精准扶贫。麻塘是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30多年来,麻塘以革家人独特的服饰、蜡染、踩亲舞等生态文化为主题发展旅游业,走出了“非遗+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统计显示,麻塘年均旅游收入100余万元,人均年旅游收入5000余元。
在贵州各地,“旅游+非遗”的融合如火如荼,非遗文化融入景区(点)、旅游体验、民族节庆等,多样化助力文旅扶贫。
欢度苗年的节庆游、瑶族药浴的康养游、都匀毛尖茶制作的体验游、天龙屯堡的人文游……以非遗为主题,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利用非遗项目,为传统旅游内容增色,逐渐成为独一无二的非遗旅游体验。
安顺屯堡面具节、台江苗族姊妹节、乌蒙山苗族跳花节、三都水族端节、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各类非遗文化节庆活动成为与各地原有旅游资源的良好补充。
同时,非遗还为丰富旅游商品供给提供了优质素材。三都桃花马尾绣背带、民族盛装仿真人偶、丹寨银饰吊坠(孔雀)、黔尚品刺绣围巾(印记)等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手工温度的旅游纪念品。
通过“旅游+非遗”,越来越多的来黔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甚至可以参与非遗表演、制作艺术品中,畅享到深度旅游,不断刷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品牌好感度。
“贵州各地旅游资源丰富,再巧妙融入各自的非遗元素,变得更具特色与魅力。”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贵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推动贵州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非遗传承保护与实践的中国之路,让非遗带给人民大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