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2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瑶山传非遗 寿乡展风采

——广西巴马打造非遗精品助力脱贫攻坚

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长寿之乡”,被誉为“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一片净土”。巴马多民族和谐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2%,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7.46%,各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多年来,巴马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工作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挖掘和利用,焕发出持久的光彩。

保护祝著节 传承瑶族文化

“瑶族祝著节”是广西瑶族传统节日,又称瑶年,特指布努瑶(瑶族四大支系之一)的传统民俗节庆,其核心是“布努瑶创世祖母密洛陀”文化。主要流传于广西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南丹、东兰等县的瑶族聚居区,至今已沿传1000年。其中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瑶族祝著节民俗文化尤为突出。

祝著节已形成许多民间约定俗成的仪式和内容,如节前准备工作包括选“拜童”、备贡品、打扫卫生、制甜酒等。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也就是所谓的“正日”举行祭祀仪式。当天,男女老少着盛装,背铜鼓、携食品聚集到当地瑶族圣山——番岭山,由“卜机”(德高望重的老人、巫师或寨老)率众公祭;之后其他系列活动开始,比如讲古对歌,还有射弩、斗鸟、打蛇螺等竞技活动。

祝著节蕴含丰富自然、人文知识,反映瑶族社会发展状况和审美追求,体现独特民俗艺术特征。民众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聚居区域内各民族提供文化经济艺术交流平台,让民族关系和谐。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因劳务输出、经济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祝著节习俗传承出现续存危机的情况。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每年都拨付经费在东山乡举办祝著节活动,习俗得以有效传承。“瑶族祝著节”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祝著节,巴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经费保障、建立项目库、建设项目场所、建设配套设施、培养人才等方面着力落实。目前,正在推进建设巴马瑶族自治县瑶族祝著节文化生态保护区。对瑶族祝著节核心内容密洛陀文化深入研究与推介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项目保护与传承。注册了巴马布努瑶祝著节文化品牌商标,实现项目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助力脱贫攻坚 非遗产生效益

随着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巴马把非遗活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探索文化扶贫、非遗扶贫的新路子,使非遗逐渐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巴马共投入400多万元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和非遗项目基础建设,帮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振兴传统工艺,开展展示展演活动,极大丰富了贫困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并培养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爱好者。

巴马将文化遗产基地打造成为节庆文化旅游景点。这些文化遗产基地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了解巴马传统民族文化,给周边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如2019年5月,那桃乡民安敢泵举办歌圩节,吸引了近8000名来自周边乡镇的山歌爱好者齐聚于此,民安村新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广场及民安大道两旁人如海、歌如潮。“过去我们生活困难,缺衣少吃,每天为生存而奔波,根本没有心思唱山歌。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的传统山歌文化才得以重新兴盛起来。”前来赶歌圩的一位山歌爱好者说。

巴马每年不定期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对贫困村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提供展览、展示、宣传机会,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展市场,并组织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展销,有力地推进全县脱贫攻坚步伐。

巴马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每年重要节假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安排非遗项目到扶贫安置点及贫困村,以文艺演出、传授技艺、义诊等形式为当地群众送祝福,给贫困户送温暖。今年春节期间,该县累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30余场,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为全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实现了非遗保护成果为民、惠民、乐民,把文化扶贫与教育、科技普及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的求知、求富、求乐。

挖掘民族文化 打造非遗精品

瑶族祝著节是巴马非遗保护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多年来,巴马对全县壮族、汉族、瑶族等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挖掘和整理,截至目前,全县建立“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人生礼俗、消费习俗、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共九大类378个项目,拍摄录像资料近800分钟,制作VCD光碟30盘。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73项,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个:“瑶族祝著节”(2007年被列入)、“补粮”(2014年被列入)、“卜伙的故事”(2014年被列入)和“蛇王酒”(2018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敢泵歌圩”“碰蛋”“弩制作”;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7个。

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巴马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民族民间文学方面:由蓝正祥和蓝克宽共同收集整理的布努瑶人生三部曲《背带歌》《长寿歌》《天堂歌》,其中《背带歌》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全国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等;民族歌舞方面,整理、制作出布努瑶的创世歌、历史歌、酒歌、立房歌、祝寿歌、情歌、盘歌等;创作出瑶剧《格鲁花》《努》《撞》《蒙央》《补粮》《裸浴》等一大批优秀传统舞蹈节目和一批深得群众喜爱的民族文艺小品。瑶剧《格鲁花》是中国第一部瑶剧,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瑶剧历史的空白。

抓基地建设是巴马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巴马加大投入,先后建设了东山乡中心小学“瑶族文化传承教育体验基地”、巴马镇盘阳村廷旧屯卜伙故事传承基地、坡利屯山歌传承基地、那桃乡民安村山歌传承基地、东山乡文钱村(瑶族)农民射弩基地、东山乡铜鼓文化传承基地等,这些基地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县城文化广场、那桃乡民安敢泵、巴马镇盘阳坡利、龙洪坡丰、凤凰那蒙村等5个地方被授予“广西歌圩”称号。文钱成为广西射弩的发源地,文钱农民射弩队多次参加区内外比赛,文钱村所在的东山乡也被命名为“射弩之乡”。东山乡铜鼓文化传承基地作为布努瑶民族密洛陀铜鼓背带歌文化传习场所,建立了30人的民族表演队,还在东山乡中心小学设立了瑶族文化传承班。

近年来,巴马每年都拨出专项经费举办全县性的“春节”、瑶族“祝著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文化活动;连续举办6届“巴马国际长寿文化旅游节”,以节庆带动民众对民族文化的参与和关注。结合全县旅游开发工作,打造了“梦·巴马”水上实景演出、“仁寿山庄”民族风情表演、“梁艺薰”民族风情表演等三个“民族风情”表演项目,丰富巴马旅游文化内涵,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有效地宣传和保护了民族传统文化。

(孟萍/文 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供图)

2020-06-12 ——广西巴马打造非遗精品助力脱贫攻坚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9157.html 1 瑶山传非遗 寿乡展风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