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静
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瞻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革命旧址。新闻一经播出,随即带动了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的热潮,使得该纪念馆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全国红色旅游“打卡”圣地。
鲜为人知的是,香山革命纪念馆从立项到建成开馆迎客,前后仅用了500余天,创新了中国纪念馆展馆建设速度;自对外开放以来,该馆接待量达几十万人次并实现了零投诉,在宣教和公共服务工作上也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香山革命纪念馆是怎么做到的?在建筑设计、展陈形式、展览内容和宣教工作方面有何创新和可借鉴之处?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香山革命纪念馆馆长张爱军。
问:去过香山革命纪念馆的人,都对她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庄重大气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印象深刻。据了解,香山革命纪念地工程获得了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项——鲁班奖,香山革命纪念馆也被媒体评选为2019年北京“新地标”之首。请您简要介绍一下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建设理念。对新时代革命类纪念馆的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首都文化建设,先后多次视察北京,并对北京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一。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纪念地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中央及全市3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历时仅一年四个月,就顺利完成革命文物旧址保护修缮、香山革命纪念馆规划建设施工、《为新中国奠基》基本陈列布展等工作。
新时代,革命类纪念馆建设应有新理念。革命类纪念馆是为缅怀、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依托革命旧址或遗址、纪念性建筑而建立的,其外形设计既要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又要体现思想性、纪念性和艺术性。
香山革命纪念馆整体建筑造型突出中国特色,主体建筑采用传统的四坡顶形式,形成一主两副三个坡屋顶,相互衬托,庄严肃穆。纪念馆南侧广场耸立着19.49米高的国旗杆,寓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和党员教育的重要场所;主展厅入口设计柱廊空间,共28根圆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28年的奋斗历程;入口过渡空间设计静谧深邃,让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展厅;二层主展厅东侧出口设计敞轩,采用“四梁八柱”的形式,寓意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商国是,为新中国搭建“四梁八柱”的政治制度框架。
因位于“三山五园”香山区域核心区,为了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整体风貌相协调,香山革命纪念馆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严格控制建筑体量的要求,在建筑整体设计规模、区域协同、外观形象、选材用料等多方面都采取了新的设计理念,具体可归结为“依山就势,自然融合;轴线布局,庭院设计;自然和谐,开放亲民;注重选材,严控造价;庄重得体,文化自信”等几个特点。
其主题设计充分利用香山山脉东坡沿线西高东低的地理特点,将建筑主体依从山势巧妙地嵌入场地。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中轴对称,既符合中国传统的空间格局,也能满足展陈的实际使用需求。另外,考虑到香山革命纪念馆属于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建筑不设围墙,突出革命纪念地的公共性、亲民性和开放性。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设计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在营造纪念性环境的同时,还注重对香山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树木的保护。整个纪念馆的园林绿化设计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保留了原址近95%以上的树木。另外,在建筑选材方面也遵循适度、恰当的原则,全部选用国产材料,严格控制造价。
问:展览陈列是实现革命类纪念馆宣传教育、纪念缅怀等基本功能的依托和手段。在新时代如何用现代化的诠释手段凸显革命历史精神,是革命历史主题展览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看待革命类纪念馆的展陈工作?香山革命纪念馆在这方面又做了哪些创新?
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当前革命类纪念馆的展陈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纪念馆而言,展览形式多样生动,以观众为主导,用观众喜爱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广教育内容,才能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香山革命纪念馆内的《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通过约800张图片、报纸、地图、表格和1200多件实物、文献和档案,全面呈现了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了让陈列更好地为历史文物的精彩展示服务,香山革命纪念馆展陈工作启动之初,就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论证,提出了提炼“关键词”、打造“故事核”、巧妙谋划“驻足点”等全新展陈设计思路。
提炼“关键词”,即选取展览中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节点、重要历史人物。如: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中共中央进驻香山、西苑阅兵、国共和谈、开国大典等,这些历史事件是整个展览最为重要的核心“关键词”,需要用恢宏的叙事手法和大空间、大张力的设计形式予以展现。
打造“故事核”,是将一段史实、若干个相互关联的重大历史或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糅和在一起,集聚相关文物、图片等矩阵式陈列,再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的一种艺术展现手法。《为新中国奠基》展览通过28个“故事核”,将整个历史事件串在一起,既做到了展览流线的浑然一体,又做到了展陈内容的丰富生动。
巧妙谋划“驻足点”,则是为了达到向观众更好传递展览主题思想的目的。一个成功的展览不应该单纯追求观众流量,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展览内容吸引观众,引导观众情不自禁地驻足参观预设的参观点。纪念馆在谋划“驻足点”时, 注重了三个方面: 一是选取观众关注度高,且具有一定陌生感的内容。二是营造虚实结合、身临其境的展示效果,具有互动性、参与性。例如,“解放全中国”地图,被制作成嵌于地上的大型地图互动多媒体展台,观众可以踏上地图,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光辉历程。三是信息量大,要使观众能从展览的文物、图片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例如,开国大典展项,集合了历史影像、历史照片、微缩景观、幻影成像等多媒体组合,使开国大典这一盛大场景得以再现,观众如身临其境、蔚为壮观。
问: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荣获了“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特别奖。香山革命纪念馆在展览内容上是如何创新的?
答:《为新中国奠基》展览按历史发展脉络,由“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五个部分、15个单元构成,展览内容大纲编写时着重把握了“政治性、时代性和客观性”的原则。
展览大纲撰写过程中,先后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以及在京高校专家学者等20余位党史国史军史专家,组成权威的史实咨询小组,负责对展览历史图片、文物、档案、艺术品、地图、视频等分门别类进行专题讨论百余次。
革命文物和史料,是反映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展览筹备之初,纪念馆就确定了展览的革命文物和史料一定要突出实证性、广泛性和思想性。在布展过程中,纪念馆坚持用文物说话、用事实说话,并多渠道联系革命后代、爱国华侨、友好人士、民间收藏家,以及各地革命历史类场馆,在国内外广泛征集反映香山革命历史的文物和史料,不断丰富文物史料内容。同时,不仅要求见人见物,还要求见事见精神,不断深化“物”“史”“理”的融合。具体工作包括:结合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节,揭示文物背后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深入解读革命文献和史实背后蕴含的历史规律和革命精神,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切实做到以物证史、以史明理,把文物征集成果和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讲好文物故事、讲好历史故事等。
问:自对外开放以来,香山革命纪念馆接待观众几十万人次,参观实现零投诉,观众来馆参观、听宣教员讲解体验感良好。纪念馆是如何开展宣教工作的?在这方面又有哪些新思路?
答:纪念馆的宣教员队伍是实施宣讲工作、连接展览与观众的重要媒介,也是纪念馆对外的窗口,彰显着纪念馆内在的学术研究能力。香山革命纪念馆特别注重宣教工作,加强宣教员队伍政治理论学习,深化学术研究,开馆短短几个月便打造了一支敬业、专业、精业的红色文化传播队伍。
主要是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增强宣教员的政治素质。香山革命纪念地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所在地,是承载党的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红色纪念地。在培训宣教员队伍时,我们非常注重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将“瞻仰革命遗址,谈初心使命感受”作为宣教员培训的第一课,使广大青年宣教员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增强政治素质,确保讲解时有真情实感。
二是倡导“大宣教”理念,人人都是宣教员。香山革命纪念馆开馆后,大力倡导全员学习香山革命历史,通过发放学习资料,请专家授课等多种方式进行全员业务培训,此外,还通过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强化和巩固学习效果,力争人人能宣讲香山革命精神,人人都有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自觉与能力。
三是请宣教员参与展览筹划,打造专家型宣讲队伍。为了避免宣教员干巴巴背诵讲解词的现象,香山革命纪念馆在筹备专题展览时,专门抽调宣教人员参与展览大纲撰写和展览素材的搜集、整理。一方面提升了宣教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在讲解过程中能讲清楚历史全貌,讲出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出历史细节。
四是积极参加全国性比赛,打造知名宣讲品牌。2019年举办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全国有超过50万名选手参赛。香山革命纪念馆积极组织人员参赛,形成了以赛促练、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参赛选手获奖又使纪念馆美誉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今后,纪念馆将更加重视选拔、培训优秀宣教员参加全国各类比赛,打造宣讲品牌。
五是开通“云课堂”,引领“新热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香山革命纪念馆“停展不停讲”。为了进一步培育大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开通了“云课堂”,线上为师生讲解主题展览,联合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九中学、北京101中学等20多所学校的3万余名师生线上参观,学习红色革命历史、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截至目前,总讲解时长1350分钟,点赞30多万个,预约络绎不绝,引领了疫情期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