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小鹿
曾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看到“明轩”。
《局部》第二季里,陈丹青提到上世纪70年代末,大都会得到一批中国明代家具,为如何在馆内摆放伤透了脑筋。后来,听从大陆园林专家陈从周的建议,在大都会馆内二楼,复制了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易名“明轩”,作为家具摆放的背景环境。
芭蕉叠石,亭台楼阁,明轩是苏州园林的小小缩影。置身明轩,完全感觉不到是在纽约,恍然以为来到了姑苏。
姑苏这座城,现存60多所园林,乍一看,样子差不多,其实各有各的特色。比如,沧浪亭是最古老的园林,拙政园面积最大,可园是唯一的书院园林,网师园是中型宅园代表,环秀山庄则以假山堆叠奇巧著称……
我去过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这几个比较大的园林,名声在外,不可避免,游客也多。如今,人到中年,越来越喜安静,更中意流连于小而美的园林,择良辰前往,往往就能收获一段美好的苏式慢时光。
某年初冬去苏州,老同学推荐我去艺圃,他说:“那是全苏州最文艺最小众的私家园林,最好清晨去,人少清静。”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早七点钟,就出发前往艺圃。
艺圃藏在一条窄窄的小巷子里,大隐隐于市。因为去的早,我买到当天第一张门票。进到园林,发现已有三三两两的当地人坐在园子里聊天晒太阳。问过他们后才知都是住在附近巷子里的居民,已逾古稀,可以免费入园,于是这里成了本地老人钟爱的后花园。
艺圃属明代宅园,曾是文徵明曾孙文震孟的故居,面积虽小,风景却不敷衍,最大特色是整个园林呈现出佗寂之美。随处可见朽木、枯藤,简练疏朗,营造出质朴的艺术感。
园子里有一间长长的茶室,面朝南方,观景视线极佳。我走进去,找个临水座位坐下来。泡一杯龙井,读书、喝茶、晒太阳,在艺圃里消磨了两个多小时,收获了一个无比清净而美好的清晨。
一个周末,我搭上高铁,去苏州听一场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
为渲染气氛,主办方在可园里安排了预热活动,要求观众身着汉服。我因此得以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夜游可园(通常,苏州园林的闭园时间是下午5点)。
可园面积不大,北宋时属于沧浪亭的一部分。如今,几经修葺,变成一座书院式园林。
夜幕下的可园,小而精美,四处安放着圆形的地灯。柔和的光线,隐约照出池边的亭台。沿着曲折回廊,在夜色里散步,时不时遇到几个长发及腰的汉服姑娘,时不时又遇到几个提着灯笼为游客带路的汉服小厮,仿佛一秒坠入了老时光。“不到可园,怎知春色如许”,如今想起来,那真是一个风雅氤氲的夜晚。
听完昆曲,次日清晨,我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醒来。
我住在肖家巷一间“明式书斋”风格的民宿里。一场微雨,打湿了肖家巷的青石板。遂临时起兴,去附近的平江路喝碗甜糖粥,然后步行去耦园。
耦园三面环水,一面沿街,尽显姑苏“人家尽枕河”的特色。
清初湖州人氏沈秉成,携妻归隐于此,耦园有佳偶。“耦”字通“偶”。
雨天游园林,看来是明智之举。不但游客少,雨水也为园林增添了一丝情调。撑着伞,听着音乐,我用足迹细细丈量了整座耦园。湖石青山,峰峦绝壁,在雨水的清洗下更显幽雅。
耦园里有一个小戏园子,去的时候正巧遇上评弹表演。于是点了杯茶水,笃悠悠收伞听戏。琵琶三弦丝丝入扣的韵味百转千回,恍若隔世,耦园深处这一段柔软的时光深深令我陶醉。
离别耦园时,我买下一本手工线装笔记本,盖上园林造型的耦园园章,古意盎然,一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