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文化企业众多,其中,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由于企业规模小、门类多、回报周期长,较难满足传统融资对抵押品和风险控制的要求,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和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有效促进文化和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于2017年成立,在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信用增进、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中心积极发挥作为重点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搭建起“一会一库一体系,多园多金多联盟”的文化金融合作体系,打造了具有广州特色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文化金融 融合发展 广州模式
一、基本情况
广州市拥有众多文化企业,其中,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由于企业规模小、门类多、回报周期长,较难满足传统融资对抵押品和风险控制的要求,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有效促进文化和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44号)等文件精神,2017年,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广州市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设立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信用增进、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是全市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金融服务机构,由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17年11月底正式成立。
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市文化特色银行、市文化融资租赁中心、市文化小贷中心、市文化融资担保中心、文化保险、文化券商、文化基金等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挥作为重点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搭建起“一会一库一体系,多园多金多联盟”的文化金融合作体系,打造了具有广州特色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心服务企业数量达到1850余家,累计推动了700余家文化企业获得50亿元银行贷款额,帮助400余家文化企业获得80亿元投资额。通过广州市14家文化特色银行,已综合授信给广州市文化企业贷款800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全要素文化金融融资促进体系。广州市依托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立起“一会一库一体系,多园多金多联盟”的文化金融合作体系,以金融之势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会”即广州市文化金融发展促进会。促进会是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作为业务主管,由市委宣传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及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由广州市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积极促进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的热心人士自愿组成的地方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促进会聚合了旅游、动漫、游戏、影视、文化装备制造等文化企业,银行、小额贷款、担保、租赁、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以及律所、高等院校、行业商协会等合作单位,可为会员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和行业前沿信息,加强会员间交流合作,促进行业自律。
“一库”即广州市文化产业专家库。专家库成员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专业机构,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国际化视野。中心依托专家库开展广州文化创意企业板评审工作,并聘请专家库成员作为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初心文学院授课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面向广州市文化领域管理者提供文化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方向、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的解读和培训,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推进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中的参谋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化和旅游项目决策和管理水平。
“一体系”即“广文”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等21家金融机构合作创建了广东省首个文化企业九级信用评价体系。根据企业基本情况、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盈利模式、经营效益、发展前景、细分领域上下游情况、无形资产等方面对文化企业开展综合评估,给予AAA级至C级九个等级的信用评级,并出具企业信用评价报告。并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特点,为企业提供融资方案参考和未来发展建议,逐步建立文旅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管理运行机制。
“多园”即与全市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加强合作。中心充分依托产业园区这一文化金融合作物理载体,根据各园区集聚产业特点,提供相应融资服务。积极探索与产业园区的多样化合作模式,与东方文德广场合作建设广东首个文化与金融合作试验园,在紫坭塘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广州文化和旅游产业风投小镇。通过设立服务点,中心深入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培训、法律培训、金融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陪伴企业成长。中心还与永庆坊、T.I.T创意园及羊城创意产业园等多家园区合作,定期赴园区开展服务。
“多金”即与广州市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20余家银行合作,成立“广州文化特色银行”,推出“兴影贷”“知易贷”“大师贷”“专利贷”“文化通宝”等多款文化信贷专属产品。与相关机构合作,成立广州市文化融资担保中心、广州文化融资租赁中心、广州文化小贷中心等。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共建了全省第一个区域性文化企业股权市场——广州文化创意企业板,引导和帮助文化企业进入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发展。
“多联盟”即发起成立多个文化产业联盟。中心牵头成立了广州市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广州文化上市公司产业联盟、全国文化金融中心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金融合作联盟四个联盟,在促进产业资源对接、助推企业孵化融资、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培育上市企业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多渠道促进文化企业融资。广州市依托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立广州市文化金融产业服务平台,遴选优秀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建立起每月两场次的常态化路演机制,已在越秀、海珠、天河、花都等区举办了近60场文化金融路演活动,为珠江钢琴创梦园、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等多个优秀项目及锐丰音响、佳华影业、蓝弧文化、新起典数码等150余家富有广州特色的本土文化企业提供了对外展示宣传、投融资对接渠道,辐射了动漫游戏、传媒影视、文创设计、文化装备制造等文化产业前沿领域;同时为华兴银行、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提供了文化金融产品发布推广平台。
目前,中心服务的企业数量已达1850余家,涵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短视频、音乐、灯光、音响、艺术品、广告策划、教育培训、园区运营、文化科技等等。从企业类型来看,服务企业类型前三分别是动漫游戏类670家,占比36.21%;旅游类企业520家,占比28.10%;文化装备制造类327家,占比17.68%。中心服务的企业主要为中小微企业,据统计,中心服务的1850家企业总注册资本达118.68亿元,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为390万元。
中心通过与广州市14家文化特色银行合作,已为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800亿元综合授信额度,累计推动700余家文化企业获得50亿元银行贷款,帮助400余家文化企业获得80亿元投资。中心始终致力于为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优质金融服务,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中心协调广州万宝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广发融资租赁(广东)有限公司等投入20亿元用于文化融资租赁项目;协调广州凯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广州开发区金控集团完成3亿元全国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协调黄埔文化集团与凤凰卫视签署10亿元影视投资基金,投资4K等高清电视产业;协调部分银行和机构为南沙自贸区艺术品保税仓、广州纵思科技有限公司等提供金融信贷规模超亿元。
(三)正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和支持下,发挥中心职能作用,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
三、经验启示
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对有效推进文化金融合作发展,促进金融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丰富金融服务内容,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主要体会和启示有:
一是必须建立健全文化与金融合作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近年来,广州市建立了《广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8”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广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形成了省级、市级和部分区级相配套的三级投资基金;陆续成立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广州市文化金融发展促进会,建立了广州市文化产业专家库和文化企业库,发布广州文化上市公司指数等,为文化与金融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服务支撑。鼓励文创企业股权融资,支持文创企业通过证券公司发债融资,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加大财政对文化金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文化投融资体系。
二是必须建立全要素的投融资市场。近年来,广州探索建设文化创意企业板,成立广州文化特色银行,建立相应的融资担保、租赁、小贷等机构,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推进文化企业全周期、全产业的投融资服务,促进文化与金融有效对接、资源有效融合,市场更为广阔。
三是必须促进文化金融深化合作。近年来,广州以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依托,建设海珠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民间金融街文化金融服务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广州市作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合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形成“一核多区多点”的发展态势,提升了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格局,有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