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4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浙江临安:市场化运营让“美丽乡村”更富足

临安龙门秘境村落景区

□ 陈伟宏 卿雄志 文/摄

作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自2017年5月以来,杭州市临安区大胆求索,创造性地开展“村落景区市场化运营”,大力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走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19年,临安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72.1万人次,同比增长57.1%;实现旅游营业收入20.68亿元,同比增长62.6%。

“两难困境”的破解之道

临安区地处杭州西部山区,拥有众多山水环绕的田园村落。10多年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临安建成了许多美丽乡村,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但是,这些村庄大多有美丽无特色,乡村旅游设施雷同导致“千村一面”;有输血无造血,缺乏产业植入;有想法无办法,政府把基础设施交给村委会运营,村委会却无力维持,游客中心等设施难以为继。临安乡村旅游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退,则回到“二次荒废”,进,却缺乏内生动力。

乡村变美丽并不难,难的是将美丽变成钱、变成老百姓的收入。怎样通过运营,变美丽资源为美丽产业,如此高难度的市场运作交给村委会来完成,看来不合适。那么,美丽乡村到底应该交由谁来运营呢?

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提出“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几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行动。经营村庄,两进两回,临安找到了破解美丽乡村“两难困境”的金钥匙。2017年,临安区委、区政府首创“村落景区市场化运营”,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30个精品村落景区;2019年临安提出打造以“八线十景”为重点的示范型村落景区,面向社会招聘村落景区运营商,以图实现乡村与市场的结合。

乡村与市场的“结合”,不该是“拉郎配”,而应是“自由恋爱”,而且是自由自愿的“相亲—结亲”的过程。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称心的目标运营商?原临安区旅游局提出要求,运营商要具备策划和文创能力,集聚资源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兼具乡村情怀和工匠精神。同时,运营商也要选择村落景区,要通过实地考察村落的环境、区位、通达性、资源禀赋和文化民俗以及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之后,再决定是否“结亲”。

“结亲”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一是运营商和村委会共同组建村落景区运营公司,村委会以村集体的游客中心、文化礼堂等设施的使用权入股,占股份总额的10%—20%;运营商以货币资金入股,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并且承担日常的运营费用。运营过程中,政府和村委会不投资一分钱,区旅游局和镇政府负责见证整个“结亲”过程。二是运营公司注册地必须落户村落,组建专门的运营团队,有日常办公场所,常态化开展工作。签约运营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在10年—30年。三是双方可商定解除协议退出运营。运营公司两个月没有明显工作进展,则可退出。

截至2019年年底,临安17个村落景区与12家运营商签约,以商招商22家、落户项目35个,总投资达1.67亿元,进村专业高端人才98人,吸引回乡创业青年85人,初步达到了以经营村庄撬动“两进两回”的目的。

市场化运营成效显著

村落景区运营商进驻后,根据村落的特色开展工作,通过以下九个步骤,逐渐把当地旅游做起来。

一是要调查资源。先了解村庄的“家底”和特色,明确村落旅游的主题和市场定位等。二是实施策划。策划有鲜明个性的旅游主题,乡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以及市场营销都要统一到主题风格中。三是市场营销。主要创建村落运营微信公众号、整合新媒体宣传、策划民俗文化类旅游活动。四是招引投资。运营商自身不做大的投资,而是精准高效吸引各类投资商集聚到村落,投资建设经营小而美的业态和产品项目。五是营造旅游氛围。运营商采用“添油加醋”“锦上添花”的方式,利用乡土材质打造符合村落气质的景观小品,成为游客的打卡点。六是打造旅游业态。运营最重要的是确保旅游业态和产品的落地。两年多来,民宿、采摘园、雕塑馆、麻酥糖馆、草鞋馆等业态相继落地,每个村落景区都根据本地特产开发了文创伴手礼等旅游产品。七是包装旅游线路。围绕村落旅游主题,运营商把打造的业态和体验活动、景点等串成旅游线路产品,推向目标市场。八是加强社会合作。借助外力,运营商与乡贤组织、网络营销机构、抖音团队、企业协会、社区组织、大学培训机构等加强合作。九是加强管理服务。包括游客进村的秩序、安全和服务以及村落环境,生态和传统文化、民俗保护等。

在村落景区市场化改革实践中,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村集体、村民、专家等各有“角色定位”。政府部门负责“跑龙套”,从过去的大包大揽改为承担引导和规范职能,出台《临安村落景区运营考核办法》,突出业态与产品考核,每年组织第三方机构对运营商开展绩效考核,对考核合格的运营商给予2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奖励。乡村运营商是“主角”,承担参与村庄发展规划、项目投资、招商投资、产品开发、旅游营销、日常运营、综合管理等职能,并扮演“第二村委会”的角色,参与村庄发展议事会议。投资商是“配角”,按照村落景区主题和风格开展项目投资,只对自己投资的项目负责。村委会是“股东”,代表村集体与运营商签订合同,以集体资产入股。村委会在运营工作业务上不干涉不参与经营管理,主要协助并保障运营商在村落顺利开展运营工作。村民是“主人”,可以通过出售农产品获益,可以作为投资者,从乡村民宿、伴手礼、采摘园等领域获益,或者作为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专家是“师爷”,旅游部门特聘乡村旅游专家团队,定期对运营商进行指导和交流,为运营商提出对策建议。

形成良好的乡村振兴氛围

临安终于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坚持以经营村庄撬动“两进两回”,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乡村振兴氛围。

首先,美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业态和产品的转变。毗邻天目山景区的月亮桥村,多年来陆续投入约3000万元。村落是美丽了,但旅游始终没有做起来,村委会也背着负债步履维艰。2017年10月引进乡村运营商后,乡村运营商收购了村民闲置房11幢,对外招引投资商,民宿、木艺坊、四季果园、天河酒坊等一批业态相继落地,玫瑰精油、玫瑰酱、天目茶盏等一批文创伴手礼推向市场。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总收入超1000万元。

其次,闲置资源实现了从无人问津向创业项目的转变。高虹镇龙门秘境村落景区一直藏在深闺人未知。2017年9月,乡贤娄敏回乡参与村落景区运营,两年来收购或租赁了石门老供销社、石门敬老院、石门老街若干民居、金菊坞菊花基地等老旧闲置资产,投资2500万多元,带来专业人才21人,吸引回乡创业青年10人,吸纳当地村民就业150人。

再次,美丽乡村村集体和村民完成了从低收入向高收益的转变。以杨溪村为例,2017年村集体收入为15万元,2018年为20万元,2019年跃至30万元。去年,该村7幢老房子被江苏某公司租用开发,目前400万元已到账。乡村运营让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农民的闲置房被租用,而且房租每年水涨船高;农民可参与旅游经营,或开民宿或开商店,不会经营的村民也可发挥各自特长,为民宿供应农家食材、民俗用品和特产。

最后,美丽乡村振兴实现了从单一行政力量向多元市场化力量的转变。乡村运营商的进驻给了村委会很大的信心,村干部主动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村民关系协调、旅游活动协助等工作中,村集体组织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一部分“农二代”知识青年开始返乡创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个别村落景区的农家乐民宿业主组建成互助合作组,实现资源共享。相关政府部门、村委会、运营商、农民等多方共同发力,形成以内生动力为主的乡村振兴模式。而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力量,在解决了“乡村产业需要市场化运营、运营的主体是谁”等关键问题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在推动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瓶颈和问题。就临安而言,当前还面临着基层乡村的市场化运营理念滞后、优秀乡村运营团队引进难、美丽乡村建设和运营脱节、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难题。然而,这些并不影响人们通过临安这面镜子,看到乡村振兴的基本方向和实现路径。(图为龙门秘境村落景区)

2020-05-1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8468.html 1 浙江临安:市场化运营让“美丽乡村”更富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