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4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镇寺之宝 千佛之塔

塔身及券门(大图<贺一峰) 佛足石刻(小图<闫霞)

“大隐隐于市”,到真觉寺,我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这句话,寂静的寺院与繁华的北京城只有一门之隔。进入寺门,像是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没有建筑物的遮挡,一眼就可以看到金刚宝座的塔尖。沿左侧小路向里,塔的左右是两棵600多岁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这两棵古银杏树现在已经成了寺里的“网红”,每年秋天银杏叶金黄的时候,总能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来拍摄。古树、古塔、湛蓝的天,金黄色、青白色、天蓝色融在同一幅画面里,令人心旷神怡。都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恼,好像都与这里无关,只留一片清静。

金刚宝座内为砖砌、外部甃(音同皱)以石材,整体可分为下部的宝座和其上的五座小塔,整座宝塔布满雕刻,十分精美。低下头来,就会看到宝座最下层的须弥座四面刻有狮子、大象、四大天王、降龙伏虎罗汉、金刚杵等。其中,狮子和大象背上的花纹是元代的典型纹样“龟背锦”。须弥座下方还有梵文和藏文各一圈,梵文文字是经咒,藏文根据专家考释,为元代帝师八思巴中统四年(1263年)写给忽必烈的新年祝词《吉祥海赞》。建于明代的宝塔为何刻有来自元代的祝词和纹样?寺庙和塔究竟为何时所建?这是真觉寺的第二个未解之谜了。

抬头上看,须弥座之上的塔身被挑出的仿木石檐分隔为五层,每层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这些坐佛“千佛一面”,面部表情相同,都十分安详,手部姿势分为五种。据统计,连同五座小塔上的佛像,整个金刚宝座共有1561尊坐佛,所以又被称为“千佛之塔”。

宝座南北两面正中各开券(音同炫)门一座。券门之上嵌有“敕建金刚宝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铭刻的石匾额。券门正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从上到下依次是大鹏金翅鸟、龙女、巨鲸、飞羊、狮子和大象,这是密宗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被称为“六拏(音同拿)具”。这六种动物形象各有寓意,在《佛说造像量度经》中依次被称为“伽噌(音同蹭)拏、布啰(音同罗)拏、那啰拏、波啰拏、福啰拏、救啰拏”,因最后一个字都为“拏”,所以得名“六拏具”。有意思的是,在千里之外的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拱门上也有同样的图案,与这里的券门是一种样式,现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穿越时光隧道,跨越万水千山,两处文物就这样奇妙地被连在了一起。

从南侧券门进入塔室,首先是一个高约7米的过室,拱形顶上有一盘龙藻井,塔室内部有一圈回廊,中间为方形的中心柱,四面均辟佛龛,内置高1.6米的石质佛坐像。登上塔顶的石阶通道巧妙地隐藏在东西两侧的墙体之内,石阶转角处的屋顶亦有藻井。沿着陡峭逼仄的楼梯向上,出口上方是乾隆时期所修的一座罩亭。出罩亭,五塔就建在顶部的平台上,均为密檐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中央大塔有十三层,高12.83米,周围四座小塔为十一层,高10.18米。塔檐四角每层都有铜质铃铛,微风吹过,铃声清脆悦耳。

五塔四面的图案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中央小塔须弥座南面正中浮雕了一双精美的佛足。这双佛足石雕是真觉寺的“镇寺之宝”,工匠采用凸雕的手法,将一双佛足雕刻得活灵活现,经过岁月的打磨,佛脚掌的纹理仍可以看得清。据说,信徒们在石头上刻上佛足,对其顶礼膜拜,代表着对佛的尊崇和纪念,也含有“佛迹遍天下”的意思。

这五座塔也是有讲究的。按佛经上说,金刚有五方五界,每部又有五方主佛,这五座塔就象征着五方佛,中为大日如来佛,东为阿閦(音同处)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还有一种说法,五座塔分别代表五处圣地,即释迦牟尼涅槃处、停棺七日处,金刚神躄(音同避)地处、阿泥楼陀上天告母,母降哭佛处、佛为大迦叶波现双足处。

从乾隆时期宫廷画师的画上可以看到,曾经的金刚宝座塔通体呈朱红色,这是因为在建造的时候使用了“血料”,即将猪血与糯米汁混合,刷于塔身,再贴上麻布,多次重叠,使整座宝塔鲜艳夺目。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淋,如今只有局部还有残存的红色,其余都已剥落殆尽。这种将塔身涂红的做法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究竟为什么要将体量如此庞大的宝塔涂红?又是什么时期涂上去的呢?这是真觉寺的又一未解之谜了。

真觉寺金刚宝座具有中印结合的建筑风格,也是明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因此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徽因曾盛赞其“具体地表现出祖国劳动人民灵活运用外来影响的能力,他们有大胆变化、不限制于摹仿的创造精神”。

2020-05-04 康宁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8191.html 1 镇寺之宝 千佛之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