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山西省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和古建筑等具有乡土“风韵”的文化遗产丰富,汇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旅游+”等模式,因地制宜,以旅游型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推进旅游业全域发展,进而带动全省经济创新和转型发展。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2019年山西省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上也指出,要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转型发展。
山西省自古以来被称为“表里山河”,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忻州、吕梁、晋中、临汾、长治、运城、晋城11个地级市。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物。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山西省目前所有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来看,核密度较强的区域“少而分散”。A级旅游景区中,区域间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密度区集中在太原、晋中、运城地区,其中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太原和晋中交界地带。太原市是山西省会城市,而晋中地区位于太原城市圈,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居首位。集聚高质量旅游景区,“大院文化、古城魅力”逐渐形成晋商文化等精品旅游,进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景区集聚度来看,山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显著集聚性。随着景区(点)之间尺度范围的不断增加,旅游景区(点)的集聚度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了《山西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省、市、县三级规划协调推动全域旅游跨越式发展,从而发挥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利用微观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处理最优化问题的思想,当景区(点)之间空间距离为95.36公里时,边际上增强与减弱景区(点)间集聚效应正好抵消,集聚效应强度达到峰值,此时景区(点)区域布局的空间模式为最优状态。
在山西省A级旅游景区中,有16个景区呈现高度集聚分布,占全部A级旅游景区的9.3%;有134个景区呈现集聚分布,占全部A级旅游景区的77.9%;呈现分散和高度分散分布的A级旅游景区共有11个,占所有A级旅游景区比重不足7%,整体呈现出从中部分别向北部和南部逐级递减的态势,区域间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与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吻合,具体表现为:
1.高度集聚子群位于晋中地区,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在太原市六城区、清徐县及与之相邻的晋中市平遥县、祁县和太谷县,它们是山西省省会城市及其辐射范围,不仅代表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国内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子群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其所在区域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快速发展经济和便捷交通条件形成的集聚效应;其次是这些区域以高质量A级旅游景区为集聚中心的自身集聚效应。
2.集聚子群围绕高度集聚子群向晋南、晋北扩散,由晋中地区向外围呈递减趋势,其中中部和东南部地区景区集聚效应明显,A级旅游景区集聚子群所在的区域几乎占到山西省空间范围的一半,即山西省A级旅游景区整体呈现空间集聚的格局。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根据区域空间演变模式中的核心边缘理论,受高度集聚子群集聚效应空间溢出的影响,拉动边缘地区旅游业发展;其次有平遥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形成晋商文化旅游品牌集群。与其接壤的山西省晋南地区,运城市和临汾市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且地形平坦,毗邻河南、陕西和河北,交通体系完善,人口流动性强,如临汾市有黄河流域独特地貌景观——壶口瀑布,以此开拓黄河景观游等数条华夏根祖游线路。
3.分散和高度分散子群位于晋北地区,主要在大同市和朔州市。该子群位于山西省的北部,旅游资源禀赋低,集聚效应只存在于以云冈石窟为核心的部分区域。首先朔州市地理位置偏远,地形结构复杂,导致交通不够便捷,很难享受中部地区集聚经济、政治等空间溢出效应,且其景点分散不利于规划旅游线路。大同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云集了云冈石窟等世界优良旅游资源,但其前几年着重发展煤炭经济,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呈现出旅游景点数量少而分散,集聚度低。
2018年初,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大决策,发挥太原—晋中旅游发展基础优势,补齐黄河、长城、太行板块旅游短板,总体形成“一核一环七射”内联外环的总体路网结构。其中,“一核”是指太原—晋中旅游环线,依托古城、大院、晋商等古老文化符号,主导文化旅游,核心带动边缘地区联动发展,进一步辐射其他旅游模式融合。一方面以旅游型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推进旅游业全域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借旅游产业脱贫攻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平遥县岳壁乡梁村依托历史传统院落和独特的“龙凤文化”,是平遥生态植物园所在地,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中都乡桥头村是著名文化遗产双林寺所在地,凭借其资源潜力和优势,加快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洪善镇新营村盛丰农业观光园是在“旅游扶贫”和“乡旅融合”等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下开发的乡村旅游点,以农业观光和休闲为主,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旅游景区对邻近贫困地区和交通沿线贫困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农民脱贫致富成效明显、返贫率更低。如太原阳曲县以青龙古镇为龙头,打造出了“名镇古村游”旅游品牌,通过“县旅游总公司+乡村分公司+贫困户”的运营,逐步形成了“游在青龙古镇,吃住在南留南”模式,率先成为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县,高标准接受了省级贫困县退出评估。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旅游景区充分发挥其优势,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助力旅游精准扶贫、旅游富民和乡村振兴,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正当其时。
(太原市龙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飞 太原市龙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刘虹伯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