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劲松
据报道,为加快推进复工复产,提振大众消费信心,近期江苏等多地下发红头文件,倡议、鼓励机关干部、公务人员带头消费,并有多地领导干部带头到当地餐馆用餐。此举受到舆论关注,引发公众热议。
在此次疫情“大考”中,各地区各部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要同时抓好,都要交出满意的答卷。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当下,复工复产需要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支撑。因此,增强民众消费信心、消除人们外出消费的各种疑虑尤为重要。各地领导干部带头主动消费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行胜于言。领导干部不仅是社会管理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是社会服务的需求者和体验者。他们的言行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关键时刻要发挥关键人员的带头作用。用事实说话,用行动表达,是对遭到疫情严重冲击后努力复工复产的市场主体的有力支持,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常态。
然而,这种做法一旦与下发红头文件联系在一起,难免会产生诸如“形式主义”“越位”等质疑。不可否认,领导干部带头消费对于传递信心很重要。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要有效消除公众疑虑,推动社会“如常”。
有尽快复工复产复消费的目标,也要有与之对应的方法。简单梳理已有的文件可以看到,这些文件都是指导性质,均强调“个人付费”。尽管如此,还需要更有效的方式和更大的力度来提升公众和社会的接受度。比如,用“明确每周消费不低于200元”等KPI机械考核的模式来推动,明显有局限性。可以想象,如果在发布媒介上推动渠道多样化,或者吸引某个专业协会牵头,引入某个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助力,可能更有亲切感,也更有说服力。近期,有地方领导在网络上做直播,积极推广当地产品,受到公众欢迎。也有地方领导化身导游服务游客,推销当地旅游产品和服务,得到游客点赞。这些地方领导采取的带头方式不同,切入的领域不同,都是有益的尝试,值得推广。
领导干部在餐馆等各种场合带头消费,是社会全面恢复常态的开端。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系统考虑和推进,各环节同时发力。针对不同的响应机制、防控重点和技术手段,需要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以餐饮为例,就有单纯外卖、外卖加堂食、小比例堂食、大比例堂食、低密度堂食和较高密度堂食,未来还可能有自助餐和大型会议等不同形式和阶段。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指引和细则,如在座位摆放、间距、翻台率管控、就餐者体温监测、14天行程检查等方面分区分级的安排,用足用好联防联控机制,工商、疾控等相关部门都需要更积极地参与。
当然,此阶段更需要市场主体积极作为。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对健康、卫生、安全及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市场主体也要不断提升改进。当前有些餐饮单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细心,比如提供塑料袋供客人装口罩,提供厨师和餐厅服务员的体温记录让客人知悉等。
此次疫情带来的影响可能长期存在。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市场主体,都不能将当前的措施看作是应急,而应看作保证长远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对于公共管理部门,与之相关的治理能力提升是长期任务。比如,在传递信心的方式上,需要打破固有模式主动创新,形式多样化、操作精细化,且充分考虑公众的承受力,使之既叫好又叫座。对于市场主体,则需要提升对环境的适应力,同时保持对消费者关注的洞察力,还有改进和提升产品品质的行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