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在稳步推进恢复开放过程中,要坚持分区分级,坚持防疫优先,坚持措施到位,坚持动态调整,坚持线上服务创新
□ 本报特约评论员 吴丽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既不能对不同地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又不能不当放松防控、导致前功尽弃。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印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恢复开放工作指南》,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在稳步推进恢复开放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分区分级。各地应针对本地疫情风险高低,科学研判并制定本地公共文化场所恢复开放的相应指导意见。考虑公共文化场所多为室内封闭区域,制定开放政策时应本着防疫优先原则予以逐步开放。对于无确诊病例、累计病例很少、基本没有新增病例的低风险区,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疫情防控现状,有序恢复开放。对于中风险区,公共文化场所的开放仍需审慎,室外区域可逐步恢复开放,室内封闭区域原则上暂不开放。对于高风险区,公共文化场所应暂不开放。
二是坚持防疫优先。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员流动和工作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各地疫情防控不能松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所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是坚持措施到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疫情防控和恢复开放工作机制,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疫情,能快速、科学、有效地做出应急处理。对于准备开放或已经开放的文化场所,要针对员工和入馆公众制定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疫情有效防控和疫情一旦出现后的有效追踪。应严格按照《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恢复开放工作指南》有关要求,加强对员工、工作场所等的严格防控。同时,针对文化场所接待特点对入馆公众严格监控。应根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具体情况,设置低于平时值的合适值作为限流人数,并根据人流情况进行总量、动态调控。建议采用线上实名预约、身份证刷卡分时段进入等方式,实现对入馆人员数量和来源的有效监管。制定完善入馆前、中、后的相应管理制度,包括体温测量、口罩佩戴、人流疏导等,确保对入馆公众全过程管理。
四是坚持动态调整。各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开放应遵守当地政府部门作出的决定。同时,随着各地疫情变化,应动态、灵活调整。中风险区降为低风险区时,也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作出公共文化场所恢复开放的安排。低风险区如果疫情反复,或入馆公众流量过大等,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管控手段。
五是坚持线上服务创新。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所不断创新线上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剧场等各种云上文化服务不断出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疫情防控时期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场所文化体验方式创新、有效防控文化场所疫情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疫情结束后,线上文化体验产品和服务仍可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创新的重要方向,继续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