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0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慢火车”承载民生情怀

为偏远山区百姓“量身”开行的“慢火车”,演绎的是一种“不慢待”的精准扶贫,彰显了铁路部门的责任担当

□ 程令强

据《新京报》报道,转眼又到了大凉山最冷的季节,因为车上没有空调,从旅客到列车员都裹着厚厚的棉衣……从四川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途经大凉山腹地。在当地人眼中,这趟慢火车是他们的“公交车”、脱贫车,更是大凉山孩子们的“校车”。

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安全、快速、舒适的动车组越开越多,成为春运期间保障旅客出行的主流力量。在“和谐号”与“复兴号”奔驰祖国大地的当下,慢悠悠、站站停的“慢火车”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依旧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偏远山区,连接着大山与外面的世界。

也许高铁时代的“慢火车”与生活的快节奏格格不入。但在某些偏远山区,却凭借“慢”的优势,搭起了大山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不仅成为山区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其颇具特色的“家禽”车厢,也为牛、羊、猪等家禽买卖提供运力保障,成为沿线百姓的买卖“交易车”,同时吸引着不少游客打卡体验。

“慢火车”不慢待,扶贫路上显担当。像往返于四川普雄与攀枝花的5633/5634次“慢火车”一样,春运期间全国共开行81对,它们分布在21个省区市,经停车站达530个,凭借超低的票价、运送家禽和站站停的优势,将乡镇特色农产品输送到城市,为当地百姓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显然,为偏远山区百姓“量身”开行的“慢火车”,演绎的是一种“不慢待”的精准扶贫,彰显了铁路部门的责任担当。

快起来的时代,也需要慢下来的情怀。这快,是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这慢,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许不久的将来高铁网将会延伸到所有的偏远山区,但是只要人们有需要,公益性的“慢火车”将会一直开下去,因为它不仅承载着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任,更承载着铁路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2020-01-20 为偏远山区百姓“量身”开行的“慢火车”,演绎的是一种“不慢待”的精准扶贫,彰显了铁路部门的责任担当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3904.html 1 “慢火车”承载民生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