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0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物质精神双扶贫 激发动力暖人心

——河北蔚县脱贫攻坚采访见闻

□ 本报首席记者 王洋

“我听说这个村儿挺红火的,特意请亲戚朋友来这里‘吃派饭’,顺便感受一下乡村的年味儿。”1月8日,记者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涌泉庄乡西窑头村的“那年的派饭”农户老六家看到,8位游客正围坐一桌,有滋有味地吃着老六媳妇刘福香做的农家菜。游客刘凤兰大赞“好吃”,并热情邀请记者也来尝尝。

打听一番才知道,“吃派饭”原来是一种“群众工作法”。“几十年前,干部下乡村都是‘吃派饭’的,也就是由村里安排到农民家中吃饭,吃完交上粮票和菜金,剩下的由村里给被派的农家一点补贴。”西窑头村支部书记彭黎明介绍。

该村通过与群众碗碰碗、心贴心交流,不仅为贫困户办事4300余件,也通过“吃派饭”让村民有了收入。“这么好的传统,为什么不做成旅游产业?于是我们成立了‘那年的派饭’餐饮文化公司。”彭黎明说。

据了解,小小的“派饭”,不仅让“刘福香”们能留在村里照顾老人孩子,一年多了几千元收入,还增加了城乡互动,为城市居民寻找“乡愁”提供了好去处。

记者日前深入蔚县采访,深切感受到文化和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那年的派饭”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蔚县的文化和旅游势能逐步释放。

“党的政策惠农民,改革开放活力增,新时代的新村官,实施帮人暖人心,和谐相处共携手,帮扶情唱响蔚萝川。”1月7日20时许,曹疃村老戏台上正上演着根据驻村干部真实故事改编的曹疃秧歌《帮扶情》,几十位村民围着戏台看得津津有味。

曹疃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秧歌的重要部分。驻村第一书记李向武介绍,为更好通过文化助力脱贫,该村聚集爱听、会唱秧歌的村民,多方筹资组建了全县唯一一家村级剧团——蔚县曹疃新时代秧歌演艺公司,担起新时代文艺宣传队重任,排演了一部部贴近生活的秧歌现代戏。

“剧团现有演职人员43人,其中贫困群众23人。2019年演出61场次,人均增收3000多元。”李向武说,文化自信引领了脱贫自信,“幸福要靠双手来创造”成为全村共识。如今,村里人人比贡献,个个比能力,大家正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

“我们村正在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获益。”剧团团长王凤琴对此充满期待,“我们村有3个戏台,要是旅游发展起来了,我就能守在村里演戏给游客看了。”

在蔚县,比秧歌名气更大的当属打树花。打树花是暖泉镇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采访中,记者欣赏到了树花技艺第十三代传人王师傅演绎的“树花奇天下,璀璨不夜天”奇景。

蔚县县委副书记张建国介绍,近年来,暖泉镇积极举办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将非遗打树花与民俗演习相结合,吸引四方游客。通过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脱贫,截至2019年底,暖泉镇1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记者还在下宫村乡西庄头村采访发现,当地有一支特殊的脱贫攻坚队伍。(下转第2版)

2020-01-10 王洋 ——河北蔚县脱贫攻坚采访见闻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3627.html 1 物质精神双扶贫 激发动力暖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