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敏敏
提到扬州,就不得不提文学史上那次著名的送别,而去过扬州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就是因为李白的那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呢?难以考证,正如大家争论“下扬州”的扬州是否就是今日的扬州一样,好在无论如何,在世人眼里,扬州就是扬州,是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二十四桥明月夜”,是苏轼的“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也是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自古就是文人们喜爱的地方,也是他们风流潇洒的场所。而我们这等俗人到了扬州,倒是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发现自己的词汇量惊人的少,能想到的感觉都已经被过去的人写尽了。甚至连来来往往,到过没到过的人对扬州的心思,也在朱自清的《扬州的夏日》中被描述得清清楚楚——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我就是如此肤浅,虽没有念过《扬州画舫录》这类书,但是有关扬州的诗词看过不少,并不是每首诗词都能背全,但是只要有机会,就会想去扬州看看宋无的“红桥二十四,明月照笙歌”,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等到底是怎样的光景。然而真到了扬州,到了瘦西湖、到了茱萸湾、到了瓜州,言语皆无,所到之处,也是只能跟着附和:“好地方!好地方!”
确实是好地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扬州留下了众多胜迹,不仅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南秀北雄的园林供游客访古,还有曲径通幽的街巷、古朴深邃的老宅供游人“穿越”。在众多景点中,瘦西湖是最值得打卡之地。“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据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我到过扬州三次,三次都去了瘦西湖,身处瘦西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似乎都有了具象的体现,随便捡一个地方伫立不动,各种悲秋伤春的情愫不请自来,尤其是二十四桥。虽然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但是扬州市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现在看到的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此次除了瘦西湖,还去了王安石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瓜洲古镇。虽然古瓜洲是江中沙碛堆积而成,已坍入江中,但是扬州现建有瓜洲镇,游客到了这里,虽然不能重现当年淮盐基地的繁华景象,但是想想因李白、白居易、张若虚、陆游等众多著名诗人在此留下大量诗词歌赋而成就的“诗渡”,也是不一样的心情。
扬州的美,实在难以成文,最后用郑板桥的《满江红·思家》结束吧:“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Tips
景点推荐:瘦西湖、盂城驿、个园
美食:大煮干丝、狮子头、三丁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