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邢丽涛
记者:在主讲内容中,听您如数家珍般介绍云冈石窟,使很多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三大石窟,在这些著名的石窟中,云冈石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张焯:云冈石窟最大特点表现在它的胡风胡韵上,云冈石窟是西来的设计,中国的工匠制作,这在中国的石窟中非常罕见。石窟所展示的“云冈风格”是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和古希腊、古波斯雕刻艺术的结合,创造出的独特的犍陀罗艺术和秣陀罗艺术,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古龟兹文化、鲜卑民族文化相濡染而形成的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诞生的艺术宝库,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第二次大融合大交流的历史过程。
记者:我了解到,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您获得了中国环保界的最高奖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里说您本着“过日子的精神”来建设云冈景区。在全世界上千处世界文化遗产中,云冈是唯一大规模使用建筑废料和旧石料的景区,变废为宝。您能再具体讲讲是怎么想到把这些废旧的材料用到云冈的建设当中去的?
张焯: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行为。打个比方,云冈景区的建设中,政府帮我们把房子盖起来了,我不能再等着政府帮我装修好,这些工作应该我自己来做。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财力,加上我喜欢文物,喜欢一些旧的东西,就想着把旧的东西组成新的艺术品,充实景区。于是我就用农业时代的废石头,工业时代的废水泥、钢铁、下水管,做成新的景观,来打造云冈景区。
我们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当代人,必须有一种历史意识、责任意识,去守护我们的历史记忆。特别是大同市,解放之初形成了中国最大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现在随着煤矿一个一个关停,大量的大型机具被送到了废品收购站,化成了钢水,我觉得这样下去,我们的工业历史记忆就会消失,我希望通过我这个行动,让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保存下来。我也看过国内建造的一些工业博物馆,也有原样重建的工业遗址博物馆,有的是缺乏生命力的。通过艺术地再造,把旧的机具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与时代合拍,这才是保护这些记忆的好办法。
记者:历经千年,以石窟为代表的很多珍贵的文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自然风化与人为破坏,而数字化技术为石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保存形式,比如莫高窟的数字化探索成了国际上遗产保护的典范。那么,在云冈石窟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有何经验?
张焯:文物的特殊性就在于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一旦破坏,不可再生,但是文物数字化保护理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从2003年开始,云冈石窟研究院就尝试用数字化理念,对文物进行保护,我们一路摸着石头过河,不停地探寻着方法,也曾经到过国内先进的文博院所找过“答案”,却最终发现,云冈石窟的大佛造像太特殊了,无论从石头材质还是从文物本体而言,都没有可复制性,所以要想进行数字化保护,必须蹚出一条自己的路。
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不断探索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先后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更加全面、准确的认知文物,为建石窟三维数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文物的内涵信息翻译出来。
云冈石窟是高浮雕,无法像敦煌莫高窟一样实现喷绘,将其复制出来。而3D打印技术为云冈石窟的洞窟复制提供了机会,运用科技将云冈石窟推向中国,走向世界。2017年年底,云冈石窟研究院采用3D打印技术为青岛城市传媒广场原等比例复制了云冈第3窟大佛,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此次浩大的工程采集10000张石窟照片,打印了842块模型,安装了3个月,复制出的石窟整体长17.9米、宽13.6米,主佛高10米,最终实现了云冈石窟成功“搬家”,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文物复制工程,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数字世界中重建现有的石窟体,并由此制作石窟数字化复制窟,为大体量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提供了新方法。
轻体壁画复制是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又一创新。大同阳高县云林寺的明代壁画久负盛名,北壁东西侧分上、中、下三层绘十佛、十菩萨和十大明王,并在壁面东西两侧上下绘四大菩萨、四藏王菩萨、九大罗汉及声闻,共同构成水陆法会的正位神祇,形成“主居正统”的独特布局。在展览上,云冈方面专门复制了北壁东侧的壁画并在现场进行了大画面展示。
整幅壁画按原比例复制,通过专业的数字化采集,打印在一个长244厘米、宽122厘米的标准板材上,经过特殊的封装工艺处理,然后在板材表面制作出一层具有砂岩质感的涂层,无论是从视觉还是触觉上,它都给人一种质感很强、即使在强光下也不会反光的效果。壁画复制中采用的所有基材均为阻燃材料,质感涂层和彩绘涂层具有防水耐磨等优点,整体使用寿命至少可达20年。
记者:为了更好传播云冈石窟之美,您主持编写了《云冈石窟全集》,使得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了最全影像记录。可否请您分享?
张焯:1500年来,石窟风蚀水泐,部分造像残损严重,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正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险。以图像学的理念为这些造像留下一份完备的视觉档案,对濒危的艺术杰作进行一次抢救性的系统记录,将历史上、国内外对云冈石窟所有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总结,对最新考古成果及时公布,乃是我们立项的初衷。经冯骥才先生牵线搭桥,青岛出版集团投资1000万元,为云冈石窟研究院出版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
自2013年立项以来,项目团队在洞窟内外无数次搭建脚手架,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千年以来首次大规模的专业除尘,采用摄影、测量、扫描、描绘、建模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照片、测绘图、拓片、线描图、模拟图等,为国家保存了一份迄今完整、权威的云冈石窟影像谱系资料。这是一套全面展示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大型视觉档案,全景式展现了云冈石窟的文化特色与艺术精华,全面反映了云冈石窟的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空间之美以及思想、哲学、文化之美,实现了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这项浩大的出版工程历时近7年,凡20卷,用图12710张,收录造像59265身,编号洞窟45个。编纂过程中的新突破、新发现不胜枚举,如历史上首次全面披露窟前考古成果,并首次通过电脑模拟呈现了第20窟早已坍毁的西立佛等等,极大带动了云冈石窟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