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步伐加快 发展态势良好
——以景区提升发展促旅游转型升级,旅游市场主体进一步扩大。今年以来,临沂市以推动A级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红+绿、绿+红”为抓手,围绕加快旅游景区提升发展,积极抓规范管理、抓复核验收、抓等级创建、抓营销宣传,提高了景区建设品质,促进了全市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临沂启动了“沂蒙红色旅游”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的规划编制,沂水地下大峡谷·萤火虫水洞5A级旅游景区进入复评。临沂市委托第三方对全市A级旅游景区进行了复核验收,对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景区进行了大力整顿,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71家,其中5A级1家、4A级28家;星级宾馆31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16家;旅行社102家,其中出境组团社5家、赴台资质旅行社1家、全国百强社1家。
——红色旅游及红色研学旅行快速发展,红色基因得到发扬传承。今年,临沂先后组织赴井冈山、延安、嘉兴、上海、遵义等地考察学习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的经验做法,形成了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调研报告,由临沂市政府出台了推进红色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组织修编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成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在沂南县召开了中国(临沂)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大会,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协会授予临沂“全国红色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称号,红色研学旅游培训机构已增加到19家。目前,推进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正在实施,成立了“红色旅游发展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有效促进了红色旅游工作的开展。组织了全市红色讲解员大赛和32期红色研学导师培训,承办了全省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大赛,沂蒙红色基因传承“1+1+N”项目创新实践获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临沂市的省定贫困村、重点贫困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实现了户户通电视信号。2019年6月15日,山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旅活动启动仪式在临沂举办;第五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乡音乡韵展演季、第十九届民间秧歌会等活动举行;策划了沂蒙好风光——赏花之旅、“清明·好时节”“五月花红”“端午·粽关情”及文旅活动推介会等110余场次;兰陵的菜博会、费县的沂蒙山小调节、平邑县的金银花节、河东区的海棠节、蒙阴等地的桃花节等文旅活动各具特色。在沂南县竹泉村召开的“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国内著名旅游专家,就临沂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思路进行了研讨,发布了“临沂宣言”。2019年,临沂还举行了中国(临沂)压油沟民宿设计大赛、全市青少年文创大赛等活动。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弘扬沂蒙精神。围绕弘扬沂蒙精神,临沂近年来先后推出了《沂蒙情》《沂蒙组歌》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舞台艺术作品。柳琴戏《崔家沟》获山东省委、省政府最高奖泰山文艺奖。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临沂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品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进京演出,目前已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70余场,配合演出拍摄了宣传片,组织了大型图片展,编印了“沂蒙山背后的故事”宣传品。创排的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已在全国院线演出40场。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遍地书香》《喜盈代村》《梦想沂蒙》等6部影视作品上映后反响强烈。组织成立20余支“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开展红色文艺精品剧目演出、红色歌曲演唱辅导培训、沂蒙精神宣讲等。在临沂举办的“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书法临书大会”,共收到稿件16972件,进一步打响了“书圣故里”文化名片,系列艺术展演、展示活动丰富了旅游产品业态,提升了旅游市场吸引力,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新需求。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抓“文化旅游”消费。在为期3个月的第三届文化惠民消费季中,临沂设计了八大板块,190余项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特色特点。各县区也分别启动了文化惠民消费季,郯城县被列为山东省级示范县,有两个项目被列为山东省级示范项目。
——抓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包装印刷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等,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分别批示到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等部门,要求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以“双招双引”为抓手,持续做好重点项目引进和落地工作。2019年12月27日,临沂华侨城文旅项目投资框架协议签订仪式举行,将着力打造成为集主题娱乐、文化休闲、温泉度假、品质宜居于一体的新型高品质文旅新城,成为临沂市新的城市会客厅和山东省文化旅游的示范性项目。
——加强旅游特色产品研发与推介。2019年12月5日至9日,第九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暨第二届中国无锡旅游产业博览交易会举行,临沂精心组织沂蒙小调特色食品和卞成飞手绣等特色企业赴会参展。2019年,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共组织全市文化旅游商品企业参加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第五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交易会、2019山东泰山旅游商品与装备博览会、第九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与装备博览会、第九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5场文化和旅游商品展会,行程遍及4个省市,为全市文化旅游商品企业搭建了宣传展示和交流协作的平台,使临沂制造名优旅游商品走出山东、走向全国,不断扩大文化旅游消费规模,丰富“好客山东·临沂有礼”旅游购物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区域合作 推动文旅临沂品牌营销
——推进跨区域文旅合作。发起成立了“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召开了联盟成立大会。推进联盟区域内实现景区互联、游客互送、文化互通、资源互享、政策互惠、一体化发展。为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淮安)协议》,推进成员城市间文化旅游交流合作,2019年6月,由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在沿淮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山东5省的25市、4县之间陆续开展了文化交流、游客互送、宣传推介、企业合作等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深化区域间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借助鲁南高铁开通的有利时机,临沂还策划了“淮河情·中国梦”首届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嘉年华主题活动,成员城市的文化和旅游局代表、书画家代表、旅行社代表、地方剧团演职人员等共计300余人欢聚临沂,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传统客源市场推介。制订出台了市外旅游大团队奖励办法,2019年在省内、苏豫皖、京津冀、长三角300公里半径传统客源市场内,通过实地、委托、媒体等举行推介会,与康辉、百事通、携程等全国著名旅游企业达成了游客推送协议,保持了传统客源市场的优势。组织市内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参加了济南旅游交易会、亚洲旅游展、北京国际旅游交易会、首届山东国际精品旅游产业博览会、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内大型旅交会,有效提升了临沂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鲁南高铁开通前后,紧抓机遇、积极行动,相继于京津冀、苏豫皖、长三角、省内四大目标客源地进行了题为“高铁开进沂蒙山”和“高铁环游齐鲁行”的多场文化旅游营销推介会,为高铁开通后临沂迎来更多客流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2019年11月24日组织参加的“高铁环游齐鲁行”复兴号高铁文化旅游推介活动被央视进行了宣传。
——进一步搭建旅游品牌宣传平台。除通过央视、省台及传统纸媒等各类常规宣传推介外,开发的“临沂文化和旅游服务云平台”已上线试运行,将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通过PC端和手机端对公众开放,开发了“码”上游临沂服务。发挥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组织了全市文化和旅游推介宣传抖音、快手短视频大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让文物“活”起来
——大力推进文物前置和红色文化立法。结合临沂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年”和“工作落实年”双年行动,围绕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扎实推进文物前置、红色文化立法等相关工作。目前,全市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遗迹3888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8处。形成了《临沂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的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完成了红色文化立法调研、起草和征求意见,以《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立法被山东省人大列为2019年度重点关注的立法项目为代表,临沂市在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红色文化保护模式、壮大传承基地、丰富宣传活动等方面做出了扎实的成绩,扩大了沂蒙精神影响力,凝聚了老区人民干事创业的力量。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临沂举办了第五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鲁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旅活动启动仪式、山东省“非遗”传统舞蹈大赛、“非遗”进景区等活动。组织曲艺类“非遗”项目沂蒙渔鼓《大喜大庆十九大》等节目亮相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启动仪式,受到极大好评。
——守牢文物安全底线。为更好地保护文物资源,临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了文物保护单位天网工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天网监测全覆盖。联合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核定公布了第一批红色堡垒镇(乡)5个、第一批红色堡垒村30个。组织开展文物安全年度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联合应急消防部门开展全市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近年来,临沂按照“优化结构、填补空白、丰富门类、突出特色”的思路,推动博物馆服务效能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类别多样、主体多元、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博物馆、纪念馆49家,文物保护修复中心1处,其中国有22家,非国有27家,国家二级馆1家,国家三级馆2家;馆藏文物29万余件/套,珍贵文物2965件,其中,一级文物188件,二级文物318件,三级文物2459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彰显,先后组织参加了“齐鲁瑰宝”“泱泱齐风”《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签署40周年“三国志展”等专题展览,举办了“红色基因 薪火相承”沂蒙精神革命文物展等,连续获得了“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全省博物馆十佳优秀社会教育案例”等荣誉,其中,《沂蒙精神革命文物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形成了“流动博物馆”“带着家乡历史上大学”等地方品牌,全市博物馆年参观人数1095.1万人次,增长10.4%。
抓管理服务质量 优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
——实施了旅游“十项行动”。分别组织召开了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宾馆、旅游行业协会等座谈会,组织了专项调研,摸清了底子,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旅游厕所革命、旅游标识更新、旅游质量提升、旅游市场整治等十个方面专项行动。
——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服务管理。组织工作专班,按照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导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温泉旅游、自驾旅游、研学旅行、旅游购物、公共服务及相关标准,分12个方面,273个单项汇总成册,在全市进行分类培训,推进贯彻执行。
——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针对2019年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集中的实际,组织开展了“清源、净网、护苗、秋风、固边”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一批盗版出版物。加强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监管,对市台及部分县区台个别栏目涉及的违规广告等行为进行了查处,保障了2019年春节、“两会”及重要时期的安全播出。目前,市级文化旅游执法全部整合理顺,除个别县外,大多数县区实现了整体找转或派驻执法,执法力量得到加强。
——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整顿行动。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部署,2019年7月1日至10月30日,在全市集中开展文化旅游市场整治,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结合《问政山东》涉及到的问题,对全市4300余个网吧、娱乐场所、影视厅,五小文旅企业,成立5个专项整治工作组,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集中整治。
2020年,临沂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重点在推动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精品旅游、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新闻出版广电管理、优化市场环境等八个方面推出新成果、实现新突破,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繁荣、健康发展。
(徐磊 高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