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通知》明确,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调整旅游景区限量措施,要求旅游景区继续贯彻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接待游客量由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调至50%。
7月16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向各市州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各相关行业协会下发《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各市州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按照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要求,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中、高风险地区不得开展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出入境旅游业务暂不恢复。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向全区各市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发布通知,自即日起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并就确保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和调整旅游景区限量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提出要求。
7月15日,江西省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池红宣布:经江西省委、省政府同意,在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恢复江西省跨省(区、市)团队旅游。
7月15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恢复跨省团队旅游暨夏季文旅产品发布新闻通气会,宣布即日起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并推出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及多项文旅节庆活动。
7月15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0多彩贵州避暑旅游和省内旅游新闻发布会在贵阳举行。会上宣布,即日起,贵州将有序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将向省内外游客发放价值1000万元的贵州文化旅游惠民券,并推出1800个贵州安心跟团游产品、200多个贵州自由行产品。
广东省旅行社行业协会秘书长郑文丽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广东各大旅行社勤练内功,在省内游有限开放的情况下,整合资源,重新梳理,推出新品线路,打造王牌产品。该社将整合国内各类优势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服务标准,以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出行需求,并协助游客做好在途防疫和预约游览工作。广东省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朱少东表示,跨省团队旅游的重启对旅游市场恢复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约旅游仍将是主要形态之一,全国各景区应严格落实实名制预约制度,推动分时预约游览,引导游客错峰出游,防止扎堆。驴妈妈还推出多重保障措施,如支持先游后付体验。同时,预约机制的实行将让旅游体验更优质,让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认真梳理和整合现有资源,争取在有效时间内,促进跨省旅游业务发展。但对于低风险区的相邻省份的组团业务,还是可以抢抓机遇、率先开展。跨省游全面开放有待时日,旅行社不可盲目乐观,仍需苦练内功。
近期将组织旅游企业到周边省区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尽快形成旅游企业之间的互通互联、客源互送,拉动广西旅游消费。这些利好消息令广西旅游业界欢欣鼓舞。广西旅游协会秘书长高琳表示,协会将倡议各旅游企业继续抓好疫情防控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树立文明旅游新风尚、做好应急处置及旅游安全工作,将鼓励旅行社开发具有广西特色、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投向市场。
那拉提景区管委会宣传推广中心负责人车华表示:“我们在等自治州党委、州政府的通知,通知一到,就会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将景区游客接待量提升至承载力的50%。这次待自治区文旅厅正式通知后,我们就立刻启动接待疆外游客的业务,同时在网上向全国发布这些旅游产品,并恢复‘机票+酒店’的业务。7月14日晚,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明确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
7月16日,来自广东大湾区的旅游团队抵达江西赣州安远三百山、东生围等景区,开启了为期两天的“东江源 客家情”赣州体验之旅。这是7月15日江西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后迎来的首个外省旅游团队。
要参团的旅行社信用如何?是否被投诉过?是否经营异常?现在,游客的这些疑问都可以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上找到答案了。7月16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晒单”的方式,建立起旅行社企业的信用报告。据悉,此次总计晒出了221家旅行社的信用报告。
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有条件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的消息发布后,让遭受疫情重创的文旅企业十分欣喜。7月15日,青岛市旅游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暨恢复与振兴工作交流会,号召全体会员单位重整旗鼓,迅速抢占先机,迎接旅游业复苏。
7月15日,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召开“全国跨省组团游恢复后旅游应对座谈会”。张家界市政府、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等相关部门,各区县相关领导以及张家界旅行社、景区等旅企负责人等共计百余人参会。
7月16日,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畅游青岛”旅游消费双百促进活动在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山海深呼吸 时尚健康游”为主题,精彩纷呈的“海洋童玩节”等百项文旅活动将在百日时间内,为市民和游客打开畅游青岛的时尚密码。
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887号 京ICP备0501909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许可证:101200603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16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