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丨岳阳天下楼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2023-09-28 14:39:20

江山壮丽,我说长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一句话,向往一座楼、一份职业。我是岳阳楼的讲解员谭安。

岳阳楼的古城墙

长江沿岸城市,几乎都有亭台楼阁,而要说“文因楼生,楼以文传”,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岳阳楼。我最常给游客讲解的岳阳楼主楼是一座黄色琉璃瓦的三层盔顶式建筑,修建于清代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有着143年的历史。再往前追溯,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为东吴大将鲁肃所修建的阅军楼,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朝历代重修重建了五十多次。长江之滨、洞庭湖畔,千百年来,源自岳阳楼的忧乐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岳阳楼主楼

旷世奇文《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也就是1046年。当时,范仲淹收到被贬官至岳州的好友滕子京“为楼求记”的书信和一幅《洞庭秋晚图》。那时的他,虽然刚刚经历了庆历新政失败的颓废、被贬官后的落差、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遗憾,但仍然欣然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此,岳阳不再只是一个汇名山名水名楼于一体的古城,更因丰富的精神内涵而成为历代有志之士的“灵魂栖息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一生为家国忧、为人民忧、为社稷忧的写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如此描绘长江畔的岳阳楼;他的担当和悲悯,则为岳阳楼注入“忧乐精神”之魂,穿越千百年历久而弥新。穷也能兼济天下,这是比范仲淹形容的胜景更为“气象万千”的精神丰碑。

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

传承是一种态度,一种信仰!尽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时重修的岳阳楼在三十多年后就毁于一场雷电大火,但经过一代代人修缮,今天在岳阳楼,我们仍能看到风光无限和先贤伟业。华灯流光之下,簪花仕女,古装少年,或抚琴焚香,或秉烛夜读,或剑走游龙,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近千年前相比,岳阳楼的风貌当然大不相同,但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忧后乐”,为自己也为后人的立身处世构建了一个高卓的道德坐标。看岳阳楼,我们看景,更看人;我们看先贤的济世情怀,也看自己的内心。

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黄鹤楼,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岳阳楼,再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滚滚长江向东奔流,江边的楼阁成为时间和风骨的见证。岳阳楼一直在,长江一直在,我们的精神,一直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规划师 宁志中:

“忧乐精神”体现了家国情怀、担当意识、民本思想、变革理念。忧乐精神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等文化基因,也深深地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发扬光大忧乐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王远 尧遥

编辑丨王远 廉金亮 杜静

音频制作丨周天纵

视频导演丨邵东 李名虎

视频拍摄丨李名虎 刘肖 王敖

视频剪辑丨刘肖 杨森

后期制作丨刘肖 杨森 蔚天雄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