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叫刘亦奇,是一名桥梁设计师,来自“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就是我的前辈们设计建造的。
武汉长江大桥的今昔
滔滔江水之上,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已建成的大桥有百余座,每一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对我们武汉人来说,桥的故事格外多。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玩具上、自行车上乃至学校发的笔记本上都印着“桥”。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爸爸妈妈一左一右牵着我,被人流推着登上大桥。我记得密密麻麻的后脑勺和周围欢快的笑声,也记得桥下的风景和霓虹灯。
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现场
桥,是属于武汉的骄傲。
这份骄傲到底是什么?直到2015年,24岁的我入职中铁大桥局时,我才明白,那是一份让“天堑变通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骄傲。
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初建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建造这座大桥所用的12000吨钢材全部从苏联进口。但前辈建设者们并没有被动地等待,他们靠着公式反复推演,手绘出一张张图纸,研究出了新工艺——管柱钻孔法,把属于中国人的智慧与尊严刻上了桥梁的每一处。正是这样建出的大桥,可以在屹立近七十年后,仍“结实得像个青年”。
武汉长江大桥
成为桥梁设计师后,我对桥的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对造桥的技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几年,我参与了五峰山长江大桥的建设。它和武汉长江大桥一样,是一座公铁两用桥。而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它已经是世界上首座能跑高铁的悬索桥,也是目前荷载重量最大的铁路悬索桥。五年多的建设期里,我频繁往来于镇江和武汉,每一次的短暂分别,大桥的建设都以“中国速度”飞速向前推进。
作为桥的孩子,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造出的五峰山长江大桥,用上了全球直径最大的悬索钢缆,仅两根主缆钢丝相连就有1.73亿米,足以绕地球4圈。我们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不少都代表着未来跨江大桥的技术突破方向。
而作为长江的孩子,我更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设计,可以确保桥梁不对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造成影响。
五峰山长江大桥
2021年,五峰山长江大桥南北公路接线建成开通。看着桥面上车流平稳驶过的那一刻,跨越时空,武汉长江大桥和眼前的五峰山长江大桥好似重叠在了一起。这一路,大桥承载了多少荣光与梦想,值得我们永久铭记、传承。
造桥的我,已看过快三十座长江大桥,还有更多的大桥等我去打卡甚至设计。每一座桥建成之时,曾听见怎样的欢呼、承受怎样的激动,长江不会忘记。从武汉长江大桥起步,“中国桥梁”征服江河湖海、深山峡谷,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 田林: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写下新中国桥梁史话的首章。而今,长江干流建成的大桥已经有超过140座。
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桥梁建设史上的伟大成就,更是我国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全球最完备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历史见证,展现我国劳动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努力。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凌姝 王波涛 张驰
编辑丨杜希萌 章宗鹏 丁骁
音频制作丨李晓东
视频导演丨张驰
视频拍摄丨王波涛
视频剪辑丨陈以恒
后期制作丨张永鹏 蔚天雄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