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门东历史街区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南京市江北新区文化馆协办的“守正创新 温暖前行”南京白局保护15周年成果展演在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举行。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一级巡视员陈炜,市文旅局党委委员、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郑孝清,市政协教体卫(文化文史)委、省文旅厅非遗处以及秦淮区政府相关领导,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南京白局项目保护单位和曲艺团社参加了展演活动。

活动现场,南京白局保护传承15年来的一系列成果得以精彩呈现。市人大、政协等单位领导先后为“秦淮区建立南京白局校际联盟”成功入选“2020年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颁牌,为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黄玲玲等创作表演的抗疫作品《不负重托》《疫情过后是春天》等入选“南京市非遗传承人抗疫作品展”颁发证书;徐春华白局传承社、南京金陵风曲艺团、报花名曲艺团、秦淮风韵曲艺团、江北新区和平白局曲艺团分别表演了《不负重托》《娃娃唱礼仪》《光盘行动我做起》《机房苦》《反腐倡廉新气象》等传统曲目和原创节目,让观众感受到南京白局独特的艺术魅力;精选秦淮灯彩、皮影戏、戏剧脸谱、南京内画、民间布艺、烙画、绳结、微雕、南京绢人、面塑等十余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互动,与现场观众进行“亲密”接触,有效促进了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和传承。

南京白局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南京白局起源于南京云锦织机房,原为织工闲暇期间的休闲方式,后发展成为以南京话为核心要素,以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为表现形式的南京地方特色说唱艺术,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素有“百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变迁和一些白局老艺人的先后离世,南京白局濒临消亡。2006年以来,在市、区政府及文化部门、保护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南京白局列入非遗保护计划,南京白局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是加大项目保护力度。2012年编制了《“南京白局”十年中长期保护规划》。2014年出台了《南京白局抢救性保护与传承的实施办法》。编撰出版了《南京白局曲目选》《南京白局曲调选》图书,对白局老艺人的原始录音带进行数字化整理,对传承人的演出进行录音录像保存,建成了南京白局特色数字化档案。

二是加大传承人群培养力度。成立了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传习社。通过提供载体、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传承人传承带徒,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南京白局的传承人。建立南京白局校际联盟,探索校园传承传播的新举措、新方法、新途径。目前,南京白局已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 24人,已逐步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是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较多的一个项目。

三是加强传习基地建设力度。先后建立了市民俗博物馆、南京云锦研究所、秦淮区文化馆、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等南京白局传习基地。分别在南京艺术学院、南航艺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了南京白局传承社,吸引众多青年学子参与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

四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近两年,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补助资金百余万元用于南京白局的保护传承工作。对南京白局传承人给予传承传习补贴,完成了南京白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慧琴、马敬华、黄玲玲的记录工程,南京白局传承梯队逐步建立,传承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五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15年来,市、区每年组织开展展演活动,先后举办南京白局保护五周年、10周年成果展演,展演形式不拘泥于传统,将“南京白局”与现代嘻哈音乐融合,受到观众的喜爱。每年利用“南京市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南京文化艺术节”“秦淮之夏”社区艺术节等活动平台,组织传承人及其团队进社区、进校园展演。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南京白局传承人倾情演绎了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12万人次通过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在线观看演出直播。

经过15年的保护和耕耘,南京白局传承发展焕发新枝,传承人结构更加合理,传承方式更加科学,传承成果更加突出,传承质量明显提升。本次展演活动既集中汇报了15年来的保护成果,又展现了南京白局新时代下所蕴含的活力与创造力,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南京白局的保护、传承与振兴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