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陵在青城山创道教正一派,留下雌雄龙虎剑、降魔功,形成青城派武术雏形。如今,青城派武术尤以玄门太极和剑术见长。

青城山既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又是道家上乘武术密修者之圣地,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城武术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

青城武术拥有近2000年的历史,齐名少林、武当,为中国古代武术四大门派之一,被联合国确定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城功夫作为一支独秀承载着中华智慧和民族精神,在美丽的青城山下得到传承和发扬。

青城武术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地区。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既是古代蜀人崇拜的神山,又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祖山,道学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青城武术内涵丰富。传说,上古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向宁封子学习轻功“龙蹻飞腾”术;《汉天师世家》记载张天师在青城山“修九真之法,得出入水火之妙及养神轻身之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描写的“梅山七圣”均为青城山习武道士,其中“灵化真人”徐佐卿、“精进真人”古强是唐代名道。清代在二王庙塑像祭祀。青城名道杜光庭创作的《虬髯客传》,是中国新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近现代推翻清封建统治和抗日救国等过程中,青城武术发挥了扶危救困、伸张正义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青城武术伴随着古蜀文明和中国道教的勃兴发展。武术作为道教丹道修炼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道学文化的重要载体。青城山在武术界向来有“回水沱”之称,佛、道及民间不同武术流派在青城山交流、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的青城地域武学文化。其以拳术为主的青城派已继承37代,以功法为主的龙门派已传17代。

1913年,都江堰市于成立“灌县武士会”,1930年成立“国术馆”,1983年成立青城武术协会,1985年成立青城武馆,1995年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由省体委认定陈生一、周烈光、余国雄为青城派武术代表人物,并被收入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武术大全》,1999年成立青城派武术学会(后更名青城文化研究会)其他如“道君武馆”“四川青城功夫研究会”等组织也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成立。如今,青城武术传播20余个国家和地区,单都江堰市就有万人以上习青城武术或以其作为强身健体的群众性活动。

青城武术上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传说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向宁封子学轻功“龙蹻飞腾”术;《汉天师世家》载张陵在青城山“修九真之法,得出入水火之妙及养神轻身之术。”道教丹道“外活四体,内活经络,修命强身“的功法是青城武术发展的缘起。至唐宋时期,青城山道教、佛教炽盛,不但道、佛中有大量习武之人,带动了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民间武术的发展,形成以大观镇原两河乡雪伏庵(又名雪佛庵、云开寺)为中心的佛教习武传统和以中兴镇为中心的道教习武门派。北宋时期青城茶农王小波、李顺起义的骨干力量,就是青城民间的武术高手。

至清代,由蟠龙真人把青城武术汇总编为《剑仙功》《玄秘功》《金丹大道》《万法秘藏》《鬼谷子生死术》等武术秘笈在青城山传播,掀起振武高潮,先后出现以道教龙门真宗十五代师爷李本忠为首、以青城洪拳为代表的流派,至今已传至第19代。另如由清光绪年间冷道人(又称洪道人)以“青城六合内功”“玄门九式”“二路洪拳”等为代表拳术的门派已传5代。而青城武术的另一重要门派“绿林派”则已传数十代。

1913年,青城武术界成立“武士会”,1930年成立“国术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仅两河乡就有多达20多家“武棚子”收徒授艺。1983年成立都江堰市武术协会,1985年筹建青城武馆,1995年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由省体委认定陈生一、周烈光、余国雄为青城派武术代表人物,并被收入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武术大全》。1999年成立青城武术学会,现有青城武术中心、精武馆等民间武馆开馆授徒。

青城武术线路推荐

早晨——出发前往青城山景区,置身青烟袅绕的山林间,走过满是美景的山路,感受山的灵气——下山,前往青城武术体验基地(桂溪园)。基地由青城武术传承人刘绥滨领衔,入室弟子武术执教,青城太极书画院专业老师指导。在这里可以感受武术文化,还能享用美食——吃过午饭,前往都江堰·中华大熊猫苑(熊猫乐园)。看着憨态可掬的熊猫宝宝们,心都要被萌化了——从熊猫乐园出来,前往灌县古城,观赏南桥的美丽夜景,品尝古城美味小吃——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