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赋彩 全面小康”,聚焦文化遗产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呈现的多彩篇章。

在城市,文化遗产是备受青睐的发展名片,为保存城市文脉、展现城市风采立下汗马功劳;在乡村,文化遗产是环境改善的优质资源,为葆有地域风情、留住美丽乡愁增光添彩;在老区,文化遗产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为提振经济、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动能基础;在校园,文化遗产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知识课堂,为文化代际相传,文明生生不息赋予勃勃生机。文化遗产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得益彰,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博物馆 感知一城、一村灵魂的窗户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作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博物馆通过展陈宣教活动,让文物赋彩生活,推动观众清晰触摸一个城市、一个乡村的脉搏,感受它的心跳与情感。

大咖博物馆:教育服务 造福一方

说到北京故宫,相信所有人都不会陌生,这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自1925年建院以来,故宫博物院充分发挥中国顶尖博物馆的引领作用,在博物馆收藏、展示、社教、宣传和科技创新方面贡献巨大,成为行业标杆,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界“大咖”。

然而,不被世人周知的是,这样一座有着辉煌成就的博物院却是充满温度的。多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致力于故宫文化“社区化”建设,故宫与东城区教委合作,已研发了30多种社会教育课程,故宫讲坛还有望进入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课堂。此外,东城区还有4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传承人进入故宫,在文物修复等领域发挥了作用。

2018年,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由东城区政府选址,在隆福寺、前门等地区开办故宫博物院近现代文物博物馆(暂定名)、故宫大讲堂,开设冰窖餐厅、故宫文创馆、故宫文化数字多媒体展览、非遗项目展示、紫禁书院、故宫书店等,让故宫保存的大量近现代文物走出紫禁城,与广大观众见面。

战略协议落地实施,北京前门、隆福寺、王府井等人气旺地,将成为故宫文化展示的“后花园”,人们能及时享有故宫数字化博物馆成果,随时将故宫文化“带回家”。

这种合作对保护和利用好故宫这一文化宝库的珍贵价值,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将北京市东城区打造成为首都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有积极作用。

故宫博物院心系民生,造福一方,正是大咖博物馆的应有之义。

乡村博物馆:守护文化 留住乡愁

谈到北京市昌平区洼里乡居楼,京城很多带孩子的家长一定不陌生,它是京城以及周边家庭亲子出行首选,网红带娃打卡地,孩子们的天堂。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喂养小动物、爬树、体验农耕,也可以疯跑一天,在户外体能拓展乐园尽情撒欢儿,或者换个口味,与爸妈一起品尝一顿农家饭……

为支持北京2008年奥运场馆建设,北京市朝阳区洼里乡的村民整体迁出。村民们虽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乐土,但是他们不想失去曾经的美好记忆、田园生活的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为了留住乡愁,葆有记忆,更为了将这份情怀、这种特色乡村文化更好地纪念、传承、保护,村民杨德禄用拆迁所得款和自己的积蓄,在北京昌平小汤山建设了洼里博物馆。

博物馆2006年筹建,2007年建成,与乡居楼、游乐园等场所共同组成了洼里乡居楼。整个博物馆内设12个展厅,用时间轴记叙了洼里乡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爸爸的奶奶用过的纺车,母亲洗衣用的棒槌、爷爷推磨用的碾子……博物馆里珍藏的老物件,是杨德禄们祖祖辈辈的积累和沉淀;展厅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黑白照片,展示着曾经的洼里乡;相关文字介绍,是根据对老人们进行访谈整理录音后所得。

有网友说,博物馆和乡居楼是一个充满乡村野趣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散居于北京各处的原洼里乡民们,在博物馆重温了当年洼里乡的乡土乡情。

因有关规定,洼里乡居楼暂停营业,现在正在搬迁,包括洼里博物馆在内的所有设施及馆藏老物件也都迁移到离原址不远的朝阳区东营村。那里有200亩樱桃园,有更好、更大、更适合的场地安置这座充满情怀与感念的博物馆。

历史文化遗产:城市“金名片”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张“金名片”,是沉浸在皇城文化、京味儿文化下的故宫,是屹立于六朝古都的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各具特色的街道街区,是博物馆中陈列着的国家宝藏。城市“名片”体现出的城市形象,将作为亮丽的标志推向世界。这份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更有个性特色,与现代都市生活相得益彰。

“金名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名片,北京占地62.5平方公里的旧城正有待于进行整体保护、整体修复。王府井西、四合院、东来顺、隆福寺……北京老城区的建筑凝练着传统和人文价值,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胡同、街巷、市场,那些洋溢着烟火气息的商铺、饭馆、戏院展现着老北京的魅力。

老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北京将构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中轴线及胡同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及老城组成的“点线面”三级保护体系,恢复老城特有风貌。同时,北京还将挖掘老城文化内涵,开展老城史志、历史文献、民风民俗、名人轶事等搜集整理,编辑出版老城文化书系,策划推出专栏专刊,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传播好老城文化,讲好老城故事。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对历史场景和文物建筑等进行多维呈现,增强文化表现力。

北京市将做好文物和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工作。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为激发老城内生活力,北京将积极探索“共生院”等发展模式,通过对腾退院落改造,既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又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居民共生、建筑共生、文化共生。

北京南锣鼓巷地区16条胡同形似“蜈蚣”,胡同肌理规整、四合院建筑完好。近年来,由于商业兴起、人流剧增,传统风貌遭到蚕食破坏。为传承保护好这片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大刀阔斧”进行自我整治:申请取消3A级旅游景区资质,出台保护管控导则,低端业态陆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创意和老北京特色的店铺。南锣鼓巷文化味儿回归,古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北京前门东区也是旧城改造重要项目之一。未来的城市规划里,前门东区将集中“燕京八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研究,在改造过程中,被拆除的每一块碎砖头在新修的区域中都被利用起来。作为前门东区改造项目之一的三里河历史水系复建工程,河道已经完工,复建后的三里河长约800米。在这一地区中的草厂胡同三至十条,改造完成后外观将恢复历史风貌,20多个院落内是现代化设施,经营四合院式酒店,面向社会开放。

人们总是在谈到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时联想到城市的美好,这时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代表着所在城市的气质。在旅游过程中去领略苏州园林、平遥古城,去攀登泰山、黄山,这些经历也在亲身体验着城市的形象。文化遗产默默塑造着城市和民众,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擦亮这一“金名片”,让城市更加独特美丽。

让传统村落融入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村落是仍然鲜活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生动多彩的传统村落,形成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支撑。在城乡关系重构的今天,一个个传统村落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重要载体,一座座诗意栖居的家园。

陈家铺村民

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传统村落的自然消亡被遏制,但是空心化、建设性破坏、资金不足等依然是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松阳县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古村落的措施,打造松阳古村落品牌,走出了一条“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古村落保护之路。

政府与社会力量

共同推动修缮保护利用

自2013年以来,松阳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导手册,为古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打造“松阳古村落”品牌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和房屋处置备案管理工作规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巡查工作办法》,完善科学保护、挂牌保护、活态保护、共赢保护、合理保护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优秀社会人才共同参与”的推进机制。

2016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松阳发起“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对老屋进行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拯救老屋行动”不仅是在拯救传统建筑,更是在拯救文化自觉、乡村文明;不仅是一次推进文物保护的公益实践,更是一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同时也有效地将古村落保护引向文化传承的活化利用方向。

古村落的振兴

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修复。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通过“中医调理、针灸激活”的方式,逐渐恢复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一是规划先行保护原风貌。以全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为纲要,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开展规划、保护和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实施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工程,对传统村落核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建房进行控制和引导,在建筑布局、高度、风格、色调上与村庄传统风格保持协调。如杨家堂村、酉田等村通过对砖混结构楼房降层和外立面改造等举措,保持了楼房与整村夯土墙房屋的外观协调。美化环境优化村格局。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要求,实施村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全面保护提升生态湿地、古树名木和村庄水系,并引导农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美化农田生态景观,不断优化“山水-田园-村落”格局。2016年,四都乡西坑村、叶村乡横坑村被评为“浙江十大最美乡村”。

松阳 吊坛

传统民居得到有效利用。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满足老百姓改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松阳县出台了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专项政策,制定奖补标准,编制传统民居改造技术指南,通过示范项目,引导、帮助村民通过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建成了枫坪沿坑岭头的“柿子红了”,四都“云上平田”“云端密境”“过云山居”,板桥“麒麟山居”,三都“酉田花开”,关山寮“茶隐”,赤寿“卓庐若家”等一批精品示范项目。通过解决防潮、通风、隔热、采光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土木结构房子的舒适度,老百姓改造民居的意愿和积极性日益高涨。目前,全县累计19个乡镇(街道)54个村650户完成民居改造,其中490户具备经营条件。其中“拯救老屋行动”共有142幢老屋已全部完工并验收。

传统文化基因得到有效传承。通过传统村落保护逐步恢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礼仪规范和特色民俗文化。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全面开展“村风、民风、家风”教育活动,编制传统村落乡土教材,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延续“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传统。2016年,松阳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二是挖掘村落文化遗产。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艺人”的要求,全面开展传统村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辑出版《松阳村居录》《松古村语》《江南秘境——松阳传统村落》等书籍,建立系统详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档案。完善“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民俗文化展演机制,打造了竹溪摆祭、石仓客家民俗文化节、象溪溪鱼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民俗节会。三是建设全县域(生态)乡村博物馆。按照“化整为零、点位激活、系统推进”思路,充分利用古民居、祠堂、文化礼堂等文化建筑,探索建设全县域农耕博物馆,构建“县级中心馆—乡镇(街道)主题馆—村级展示馆”三级网络体系。目前,红糖工坊、茶叶博物馆、契约博物馆、豆腐工坊和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投用。

沿坑岭头,村民晒杮子

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抓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就是抓文物保护、抓新农村建设、抓农民增收、抓旅游发展。传统村落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民族儿女的乡愁。

文化可以凝聚灵魂、传承文明、修复人心。新的文化形态开始形成,乡村将从单一的传统农耕文化形态转变为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城市文明形态兼收并蓄的新型文化形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碰撞交融而带来的新文化,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信心。

创新开展的“拯救老屋行动”,探索集成了一套松阳模式。2018年,作为助力乡村振兴重要之举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重大工程中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项目指出: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开展乡村遗产客栈示范项目,探索古村落古民居利用新途径,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和振兴。松阳“拯救老屋行动”试点工作成为全国示范,被写入了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松阳拯救的不仅是老屋,还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珍惜与眷恋,增强了根植在血脉中的文化自觉,更让人们看到了乡村的未来与希望。(图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