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一、新媒体格局下的文旅营销

1.媒体生态和传播力

就媒体生态来说,2014、2015、2016年每一年都被称为一个媒体的时代,可见媒体和传播的变化之大。此次疫情防控背景下“云”上进行的所有活动,已预示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到来。那么,在媒体生态里,传播公司——公关公司、媒体平台、数据公司等,彼此间关系是怎样的?现在,文旅行业做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在传播平台和渠道上已是现实。

我们对各省在文旅传播方面应用新媒体的能力进行了调研,这次主要关注的是微信微博、抖音和头条号,并形成了各省级文旅新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标权重。

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希望通过数据对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及产业影响力,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了解产业发展真实情况。其中很重要的是,除了旅游产业本身,我们如何运用传播力进行推广营销,以吸引更多人。所以,我们把旅游产业的传播力和产业竞争力作为同等重要的指标。

2.对人的洞察:观念、阶层和媒介接触习惯

除了媒体环境,从产业和行业来说,对人的洞察同样重要。人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是什么样的,他们希望怎么去旅游,现在对旅游的看法是什么?尤其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被赋予了很多新内容、新价值观。在旅游营销和传播上,要把新一代的生活观、消费观、价值观等考虑进去,这与以往相比要远远复杂。

另外,我们习惯于社会阶层的分类,认为社会每个阶层有固定模式,有他们的观念和消费认知。但现在,这些可能完全变了,或者说,很多原来既有阶层及消费观念的划分已被颠覆。举个例子,我们会想“必须很有钱才可以去旅游”,或者说“旅游会花很多钱”。实际上,很多没有钱的年轻人也去旅游,穷游兴起了。

2019年底到2020年1月,我们做了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习惯调查,包括图文类视频APP使用情况。可以看到,年轻一代对抖音、快手、西瓜等使用很多,视频网站使用率也非常高。如果他们的媒体接触习惯改变,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化了,我们还用原来的模式传播,效果肯定会比较差。

3.传播、营销和大数据

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不仅变革营销,也在变革传播。

怎样才算成功的营销?说服是衡量效果的重要指标。例如,传播以后,有没有我希望影响的人采纳了建议,购买了东西,或者去了推介的景区旅游?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一个改变就是“精准”,因为有数据、有算法,可以对每个人进行偏好分析并推送信息。人们可能因此被说服,消费行为就会增加。

推荐算法已被各领域广泛应用,用户搜索了什么,后续便推荐什么。这在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方面都很有效。同时,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伦理问题。每个人的信息可能被数据化了,从中能分析出很多内容,或者很多信息被各种途径找到,整合在一起。另一个是隐私保护,有数据泄露的可能。

二、景区如何搭上技术快车

1.云生活和云消费

对于景区来说,基于大数据的传播和营销正在发生。

直播带货一直很火,因为视频和直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更重要的是,云生活和云消费成为当前社会生活大背景,这才是推动直播带货的主力。文旅这一块,很多景区最近推出“云游”,跟直播带货有点类似。随着5G进一步发达,人们都习惯“云”上的生活和消费时,直播带货可能会更加盛行。还有,商家基于大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消费者通过VR试衣、试妆,推荐或购买定制的各种产品。

市场研究中,有关方面通过各种传感器,记录消费者在商品和宣传品上的停留时间等,以确定货架排放、商品广告词,确定面向具体群体的营销和推广怎么做。

2.做好景区传播和宣传

疫情防控下,景区投入了一些技术设备,有巡逻的机器人,有无人车、无人机。现在,人工智能与景区、与旅游的结合越来越多,这方面的新产品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好景区传播和宣传?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据,要有落地某个场景的应用。对媒体来说,对享受旅游服务的用户来说,AI会带来很多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在变化中找到新的消费点,找到大家喜欢到某个景区、愿意消费某个产品的关键点。疫情防控期间,敦煌莫高窟和华为P40结合,通过手机端,让用户获得新的参观体验,甚至是实际去景区也体验不到的场景,效果很好。

通过新技术,人的游览体验完全变了,这是技术给文化旅游带来的变化。各个媒体也争相报道、争相传播,这便是最好的营销。我们不能把营销、传播和新技术割裂开来,很多时候三者是融合的,互相促进。

三、关于数据挖掘与运用

1.新技术与用户分析

人工智能既是未来的又是现实的,很多关于AI的应用及AI的未来是畅想,但又有一部分AI技术应用及大数据挖掘已经落地。

对于行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哪些技术真正可以落地。比如无人驾驶安全问题,假设景区里的无人驾驶车把文物古迹撞了,也是麻烦的。再如用户画像,这已经很成熟。用户画像对于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定制非常有用,提高了用户满意度,优化了消费体验。

关于用户行为追踪。通过大数据或者用户持续使用的一个应用或功能,包括人工智能产品、手机APP等,商家可以不断记录数据,进行行为预测,挖掘潜在目标用户,分析用户流失的原因等。

基于用户画像及用户行为记录,我们可对用户进行更细的分类,在管理上分清潜在用户、既得用户、流失用户,分析用户特征等,便于为下一步的传播、产品开发、服务提供参考。

2.关系网络与口碑营销

在关系网络中,通常有一个意见领袖。一个网络中的大点,连接所有小的网络。这个大点在所有关系网络和关系群里,影响力、效用及利用价值比散点更大。如果一个大点断裂,可能一大片网都会断裂。通过大V起到导向作用,这于营销就是口碑。一个网络中,处于核心的人对产品、线路的口碑传播,可能对该群很多人产生很大影响。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把双刃剑。

3.大数据在文旅行业的运用

可利用现有大数据体系,做企业的风险控制。在文旅行业,很多地方都有监测大屏,对人流进行控制,对风险点比较高的景区入口进行控制等。

目前,文旅行业还有很多数据没有被数字化,但这几年数字化趋势明显。尤其虚拟博物馆,在今年“云游”活动中,很多相关数据开始被数据化。而对于哪些数据才是有价值的,行业里也有了不同的探索,比如机器学习算法。

持续不断的新数据怎么采集、怎么纳入?比如说,现在去任何地方旅游都要预约,用户须提供所有真实的信息,那就解决了信息匹配问题,网络上的信息很难匹配人口真实数据。各个景区配合疫情防控也安置了很多采集器,线上数据自然会飞速增加。

但是,文旅行业现在处于摸索阶段。2019年初,我们通过线上大数据,以北京为样本,做了游客客源城市分析。我们关注了:到北京旅游的人从哪个地方来,来了以后住在哪个区域的酒店,他们什么年龄,是自己来的还是亲子游、老年游、家庭游,在北京的停留时间,去了哪些热门景点,喜欢什么北京特色美食,他们认为哪些文化符号可以代表北京。

到北京来的游客年龄分布如何?“50后”是全年旅游的主力军。“80后”是在春节期间亲子游较多,“00后”没有那么明显的旅游倾向和出游高峰。北京文化符号相关度这项,结果显示有京剧、奥运会。

对于大数据,我们理解为,不仅指网络上的数据,还应结合现在统计的数据,以及对于受众(消费者群体)持续的调查、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旅游行业本身监测的数据。结合多元化的数据和多个维度的数据,我们能更全面深入地看待问题,因为任何一类数据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

4.对技术的焦虑和文旅人的思考

疫情下旅游产业受影响很大,现在正逐步复苏,行业内对新技术运用也在慢慢探索。今年推出“云游”项目的、提升游客体验的景区,相信也有所收获。

对于技术的焦虑很普遍,远不只旅游行业。近几年开始,技术迅猛发展、变革加快。在技术领域有一个摩尔定律: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技术就能发生一个大的更替。

我们持续在做中国舆情指数调查,2019年做了关于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调查。因为2019年是人工智能应用商业化的元年,很多技术“走出”实验室,落地各种商业应用场景。达到这种层面的时候,人工智能会为公众感知和接受。调查显示,有22.1%的人经常使用人工智能的产品和服务,64.7%的人偶尔使用人工智能相关服务,累计起来就达86.8%。就是说,短短一两年,人工智能的服务和产品已经在普通公众中,有了相当高的渗透率。

对于文旅行业的人来说,不仅要懂旅游、懂产业,还要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要谨慎探索、勇于创新。哪些技术能在景区产生用户需求和场景闭环,这将有一个探索过程。同时,人工智能领域将有多主体参与,有技术公司、传播平台,甚至有个别用户的参与。在此情况下,如何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哪种模式更合适,我们文旅人应该加以考虑。另外,要重新认识和阐释文旅的意义,从价值观层面,从人的生存生活的层面,探讨人与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探讨为什么要旅游。